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减震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加强主体结构抗震性能和充分利用悬挂结构良好的减震性能角度出发,首次提出并研究了上部为悬挂结构而下部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并研究了底部加钢支撑的“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并针对本文结构体系研制了一种新型复合耗能器,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本文研究的新型悬挂结构及其新型耗能器可有效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减震效果良好。 本文主要贡献: 1 研制了一种“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并对几种不同构造形式的“软钢铅复合耗能器”和“软钢耗能器”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对比试验研究。根据耗能器的屈服力、屈服位移、极限承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工作性能和耗能性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其耗能性能良好。在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和软钢耗能器的试验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计算滞回曲线与实测滞回曲线吻合较好。建议了其恢复力模型。 2 对于安装有“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的“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和“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这两种结构体系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研究了结构体系在不同地震波激励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动力反应,同时对比研究了这两种模型结构的减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震波输入下,“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以及“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的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和最大基底剪力明显小于相关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动力反应,这说明悬挂结构具有明显减震性能,这是两种良好的减震控制结构体系。 3 建立了“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以及“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这两种结构整体抗震分析的简化力学模型和理论公式,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 4 建立了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利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对模型结构进行了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和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1)对于“核心筒悬挂结构体系”,在线性时程分析中,利用壳单元模拟核心筒和楼板,用梁单元模拟悬挂大梁,杆单元模拟吊杆;在非线性时程分析中,利用组合带斜向支撑的多垂直杆单元模拟核心筒加钢支撑的底部墙肢,利用组合多垂直杆单元模拟核心筒其它部位墙肢,利用link单元中的滞回模型模拟复合耗能器,利用link单元模拟连梁单元,其它单元模拟与线性时程分析中的相同,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2)对于“核心筒部分悬挂结构体系”,在线性时程分析中,利用壳单元模拟核心筒和楼板,用梁单元模拟悬挂大梁、框架梁,柱单元模拟框架柱,杆单元模拟吊杆;在非线性时程分析中,利用组合多垂直杆单元模拟核心筒墙肢部位,利用link单元中的滞回模型模拟复合耗能器,利用link单元模拟连梁单元,其它单元模拟与线性时程分析中的相同,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现行钢框架分析设计由包括各种放大系数的结构整体一阶弹性分析和相关方程组成。该法必须进行繁琐费时的K系数的计算和单个构件的承载力验算。而高等分析集稳定理论和塑性理
与传统抗震设计不同,结构的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上设置减震装置,利用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轻主体结构地震响应的目的。无论是采用减震设计的结构还是抗震设计的结构都
以交通运输部基础研究项目《多灾害条件下跨海桥梁深水桩基础承载性能演化分析》(项目编号:2013319759060)为依托,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研究手段,研究了局部
大跨屋盖结构具有造型优美,力学性能良好的特点,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但目前我国规范只有针对高耸建筑的风振计算,并没有大跨屋盖的风振计算。本文以双层柱面网壳为
斜拉桥以其跨径大、外形优美、抗风能力强、动力性能好、施工快捷等优点,成为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为适应山区公路复杂的地形、地势,降低工程成本,将斜拉桥设计成具有单一纵坡
蜂窝板(蜂窝夹层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轻质高强结构,具有抗震、隔音、隔热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航空、建筑等行业。近年来,在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工程中多有应用,
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中,对工程投资影响最大的是项目的前期阶段,而该阶段中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投资估算更是项目的决策依据和工程造价的控制依据。因此,探寻一套快速、简捷
轨道系统由铁轨、枕木和碎石垫层组成,列车在运行时车轮与轨道系统会相互作用。由于列车的作用使轨道产生弯曲变形,该变形沿荷载移动方向移动,在沿线附近土层内产生了弹性波
根据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病害调查可知,跨中下挠过大和腹板斜裂缝问题常常是“并发症”。腹板斜裂缝是结构性裂缝,属于受剪基本理论范畴。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混凝土受剪
很多房屋、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由于材料老化、荷载增加、结构部分损坏、周围环境腐蚀、使用功能改变、设计与施工缺陷以及地震、战争等原因,均会导致原有结构的承载力满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