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随着翻译研究途径的日趋多元化,翻译理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诚然,语言学、文化学、交际学等多种学科的引入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但也正是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使得新生的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某一学科的烙印从而呈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如语言学视角的译论研究将翻译局限于双语转换的层面而忽视了风格、文化、交际等层面的研究;而交际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忽视了美学功能等因素。因此,就亟需一种更全面的翻译理论,不仅能够考虑到翻译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还要对翻译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基于这种现状,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结合当前的全球生态文化研究思潮,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在其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专著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理论通过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和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将“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翻译研究中,并对翻译活动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事实上,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关注,其中很多翻译家和译论家对这一理论持肯定的态度,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还有一些人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验证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目’前,翻译适应选择论已经被应用到多种文学体裁的翻译中,比如小说,诗歌,戏剧以及外宣文本等等,但是很少有人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散文翻译中。因此其可行性以及对翻译活动的解释力仍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也是论文作者在该理论框架下分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目的。
文章采用“假设-验证”的方法。在详细介绍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要内容之后,为便于描述翻译过程,论文作者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翻译模式,并假设其可行。在这个模式的指导下,作者分析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过程。通过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大量的例子,发现译者在翻译的三个阶段都做了充分的适应和恰当的选择,从而译出了成功的译本,也就进一步证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指导散文翻译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全部的论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翻译研究者关注这一理论并能从中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