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并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查结果、治疗及疗效,并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本组393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08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85例;男女比例1.5:1;≤3岁占66.2%,与其他年龄段有显著差异;城乡比例1.73:1;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夏季41.2%,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2)病程1周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占65.9%(259/393例),~2周占22.4%(88/393例),病程>2周占11.7%(46/393例),病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5天恢复正常81.8%(54/6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1~5天恢复正常52.1%(12/23例)。(3)全组病例首发症状为发热占64.4%(253/393例),其中高热47.4%(120/253例)。(4)393例患儿均做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88.3%(347/393例),单种病毒感染占67.1%(233/347例),2种以上病毒感染占32.9%(114/347例)。(5)常规查ROV、MeV、HSV、RUV、MmV、CBV、CP、RSV、EBV、ADV、CMV、MP、HPV抗体,其中查CBV抗体389例,IgM阳性率29.3%(114例)。(6)393例中,合并WBC降低61.0%(188/308例),合并贫血38.7%(152/393例);合并PLT降低25例。(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0.3%(76/126例)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缺乏症63.6%(14/22例)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8)行骨髓象检查33例,87.9%(29/33例)提示刺激性骨髓象, 2例符合ITP表现,1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髓象,1例增生低下,白血病髓象。(9)使用抗生素治疗占95.2%(374/393例);使用CSF7例,使用利分能19例。183例使用地榆升白片(46.6%),172例使用多抗甲素(43.8%)。生白药物的使用与否对ANC谷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结论:(1)本病以城市多发,夏季为高发季节,≤3岁为高发年龄段。(2)病毒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常见病因,阳性率88.3%,CBV约占1/3,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病因。(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仅仅与病毒感染有关,而与病毒种类、种数无关。(4)临床表现与原发病相关,但半数以上首发表现是发热,以高热为主。(5)中性粒细胞减少多为良性过程。(6)地榆升白片临床可常规应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并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对于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减少或合并另两系降低超过一周无好转,应常规行骨髓检查以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及H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