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港油田发现至今已40余载,黄骅坳陷已进入勘探的中晚期阶段,勘探难度逐渐增大,油气聚集区日趋复杂使大港探区勘探工作谋求二次创业。上世纪90年代末,大港先后找到了以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为油气源的潜山带,表明上古生界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岩心、测井资料、扫描电镜、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压汞法、X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黄骅坳陷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研究,为后期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地层从下至上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发育的砂体类型是:河流相砂体主要发育于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山西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砂体;潮坪-潟湖相砂体和渴湖-障壁岛相砂体主要发育于本溪组和太原组。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有利储层的砂体类型是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相砂体。通过研究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表明上古生界储层主要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但垂向上差异明显,广义石英砂岩(包括岩屑质石英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基本分布于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储层内石英含量自下而上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而岩屑含量则表现为自下而上降低的趋势。砂岩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整体上,储层内孔渗均相对较好的层段是河道砂体的下石盒子组,也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其次是太原组,上石盒子组相对较差。从数据上来看,山西组地层表现出极差的孔渗性能,属于非渗透层。成岩作用对研究区砂岩储集物性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制约储层储集物性的诸多因素中,压实作用基本决定了砂岩储集性能的好坏,压实作用在储层物性改造过程中起了一个负面的作用,导致储层的原生孔隙损失量较大。在砂体埋深的中后期,胶结作用逐渐取代压实作用成为破坏砂体储集性能的主力军,粘土岩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物是使砂岩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酸性溶蚀和碱性溶蚀)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砂岩储集空间整体上都是次生形成的,各段均未见原生孔隙留存,以次生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铸模孔为主,仅山西组层段内裂缝相对发育。次生孔隙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整体上,上石盒子组的排驱压力较小,喉道分选系数偏小,表现出来的孔喉连通性较好;下石盒子和太原组排驱压力中等,分选系数偏小,孔喉连通性略低于上石盒子组;山西组排驱压力最大,分选系数最高,孔喉连通性相对最差。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储层总体上以特低孔-超低渗、低孔-超低渗物性特征为主。储层的储集物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决定了砂岩储集层的原始条件,成岩作用成为了沉积后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黄骅坳陷最有利的储层砂体是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的河流相砂体,储集物性较好,是本区上古生界最有前景的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