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采桑诗是采桑母题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采桑母题源起于上古生殖崇拜,文学上可溯至《诗经》,汉乐府《陌上桑》是母题的初步定型,此后历代皆有采桑诗的创作。本文以宋代采桑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作模式的变化、采桑女形象的新变、写实特色及诗词分流互补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第一章与第二章探究宋代采桑诗的创作模式和采桑女形象的新变。宋代采桑诗有其独特的创作模式,就其乐府类采桑诗的创作情况来看,宋代拟乐府类型转变,拟乐府旧题诗作的数量减少,内容和体裁有新变,有《采桑行》《采桑曲》等歌行类、宫词类乐府的新创。就其题材内容来看,创作模式分为四种:其一是祭祀类的新创;其二是闺怨艳情类的继承;其三是农事田家类的增加;其四为歌咏贞妇、烈妇的诗作的凸显。宋代采桑诗中采桑女形象亦有新变。宋代采桑诗明显体现出桑蚕意象组合的特色,采桑女变为了桑女与蚕妇的结合体。第二章还分析了采桑女外在形象、心理情态的变化,解读了在内在道德要求下涌现出的大量咏贞妇、烈妇的诗作。在咏贞妇、烈妇的诗作中,秋胡妻的形象进一步丰富,这与宋代的时代思潮有关。第三章探究宋代采桑诗的写实特色。宋代采桑诗真实地再现各种因素带给采桑者的苦难,广泛地反映了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大量运用了写实手法,想象与美化成分减少,故事情节和人物矛盾冲突淡化;在诗的体裁方面也有变化,古体杂言明显增多。第四章探析宋代采桑诗、采桑词、采莲词之间的关系。宋代采桑类题材在不同文体之间进行了选择,诗词两种文体不同的特点造就了宋代采桑诗词不同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宋代采桑诗、采桑词、采莲词因其有相似的表达功能能够互补。宋代文人所具有的文化人格的双重性是造成分流互补的深层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