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钢/铝/镁复合板的制备与组织性能进行了探讨。通过热轧方法制备钢/铝/镁复合板,通过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电镜、能谱仪等试验设备对制备的钢/铝/镁复合板进行组织性能研究。取轧制温度为300°C、350°C、400°C、450°C、500°C,轧制压下量为30%、35%、40%、45%、50%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此工艺范围内制备的复合板均可达到良好的结合,并在450°C、45%轧制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板结合效果最佳。制备的复合板中钢/铝层的结合界面在上述轧制条件下结合紧密,并呈现一条平直线;铝/镁层的结合面则呈现一条波浪线,且随着轧制压下量与轧制温度的升高波浪线的起伏程度加剧,结合界面的厚度增加。复合板中铝层的变形量与镁层的变形量比值随轧制温度不断增加,随轧制压下量不断减少。复合板中钢/铝与铝/镁界面在轧制过程中均发生了元素扩散,且随着轧制压下量与轧制温度的升高,扩散层厚度增加。复合板中镁层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随轧制温度的升高,镁晶粒逐渐变大;随轧制压下量的增加晶粒出现先细化后变大的现象。分析复合板扫描断口可知,钢层为韧性断裂;低温、低压下量下镁/铝为韧性断裂;高温、高压下量转变为脆性断裂。在所定轧制温度范围内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钢/铝层之间的结合强度随着压下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铝/镁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则随着温度与压下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加,钢/铝/镁各层材料不同位置处的硬度不断增加;随着轧制温度的升高,钢/铝/镁各层材料不同位置处的硬度逐渐降低。退火处理对复合板中镁层组织、钢/铝/镁层的硬度、钢/铝层与铝/镁层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板拉伸强度都有显著的影响。退火温度在0~200°C期间,晶粒由热轧态组织长大成等轴晶,在200°C~350°C时,等轴晶粒进一步长大;在0~200°C期间,生成物主要为固溶化合物,使得铝/镁层的结合强度不断提升;在200°C~350°C时,生成物主要为脆性化合物导致结合强度下降;通过200°C×1h退火处理,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与延伸率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