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制备钢/铝/镁复合板组织与性能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钢/铝/镁复合板的制备与组织性能进行了探讨。通过热轧方法制备钢/铝/镁复合板,通过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电镜、能谱仪等试验设备对制备的钢/铝/镁复合板进行组织性能研究。取轧制温度为300°C、350°C、400°C、450°C、500°C,轧制压下量为30%、35%、40%、45%、50%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此工艺范围内制备的复合板均可达到良好的结合,并在450°C、45%轧制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板结合效果最佳。制备的复合板中钢/铝层的结合界面在上述轧制条件下结合紧密,并呈现一条平直线;铝/镁层的结合面则呈现一条波浪线,且随着轧制压下量与轧制温度的升高波浪线的起伏程度加剧,结合界面的厚度增加。复合板中铝层的变形量与镁层的变形量比值随轧制温度不断增加,随轧制压下量不断减少。复合板中钢/铝与铝/镁界面在轧制过程中均发生了元素扩散,且随着轧制压下量与轧制温度的升高,扩散层厚度增加。复合板中镁层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随轧制温度的升高,镁晶粒逐渐变大;随轧制压下量的增加晶粒出现先细化后变大的现象。分析复合板扫描断口可知,钢层为韧性断裂;低温、低压下量下镁/铝为韧性断裂;高温、高压下量转变为脆性断裂。在所定轧制温度范围内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钢/铝层之间的结合强度随着压下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铝/镁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则随着温度与压下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加,钢/铝/镁各层材料不同位置处的硬度不断增加;随着轧制温度的升高,钢/铝/镁各层材料不同位置处的硬度逐渐降低。退火处理对复合板中镁层组织、钢/铝/镁层的硬度、钢/铝层与铝/镁层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板拉伸强度都有显著的影响。退火温度在0~200°C期间,晶粒由热轧态组织长大成等轴晶,在200°C~350°C时,等轴晶粒进一步长大;在0~200°C期间,生成物主要为固溶化合物,使得铝/镁层的结合强度不断提升;在200°C~350°C时,生成物主要为脆性化合物导致结合强度下降;通过200°C×1h退火处理,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与延伸率都得到了提升。
其他文献
本文以纳米玉米淀粉(CNS)为成膜基质,甘油为增塑剂,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纳米玉米淀粉基膜,研究了纳米玉米淀粉基膜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响应面法(RSM)优化制备工艺条件;采用硫酸水解法,以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和棉浆为原料水解制备不同原料的纤维素纳米晶(CNC),并将其作为纳米玉米淀粉基膜的增强剂,分别研究不同原料的CNC对纳米玉米淀粉基复合膜的物
介绍了国内电热锅炉控制系统应用现状,阐述了控制要点,提出了电脑控制方法。
计划生育的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在全面二孩、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当前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工作机制弱化,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服
晋商的衰落大体上始于1905年开始的慈禧“新政”,急剧衰落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创造了“贸易天下”、“汇通天下”和“富甲天下”辉
根据锅炉水管的腐蚀特性,提出了B超在锅炉水管检验中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