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江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lijiangensis Roques et Sun属双翅目Diptera花蝇科Anthomyiidae球果花蝇属Strobilomyia。以幼虫取食喜马拉雅落叶松Larixpotaninii Batalin var.macrocarpa Law的种鳞和种子,是喜马拉雅落叶松的主要种实害虫,多年来造成落叶松种子园种子大幅度减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落叶松的育苗。
前人仅对丽江球果花蝇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本研究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全面描述,对其地理分布、危害情况、球果挥发性物质、幼虫空间分布型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探讨了其发生与寄主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控制策略。
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调查及查看标本,得知丽江果花蝇在云南分布于丽江、维西、香格里拉、德钦。据调查,不同年份、地区、海拔,落叶松球果的受害率不同,介于22.65~78.70%之间。
通过室内饲养丽江球果花蝇,并结合林间观察,系统地描述了雌雄成虫、卵、幼虫、蛹等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掌握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丽江球果花蝇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1年发生1代,以蛹在落叶层或表土内(3-5cm)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经补充营养后于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卵孵化。幼虫危害球果一个月左右,末龄幼虫于6月中旬雨天脱离球果坠地化蛹。蛹期持续到翌年5月。成虫羽化大都在白天,尤其6:00~12:00时最多,羽化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测定落叶松球果各发育阶段的相对含水率,同时记录雌球花及球果的各发育阶段的被害情况,由此可知丽江球果花蝇成虫的羽化、产卵、幼虫取食、化蛹等与其寄主球果的发育是同步的。
从球果受害率可计算出落叶松的种子受害率为11.17%,丽江球果花蝇危害造成每公顷林地的经济损失为343.5元。对树冠的不同部位球果受害率的调查发现:丽江球果花蝇危害树冠上部重于下部,阳坡重于阴坡,林缘重于林内。
2006年4月~5月,从云南省丽江市落叶松采种基地采集喜马拉雅落叶松及其伴生树种滇柏、云南松、华山松的球果,利用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显示喜马拉雅落叶松球果所含挥发性物质为烯萜类,其中以α-蒎烯、β-水芹烯、柠檬烯、β-香叶烯为主要成分,占总含量的97%以上。喜马拉雅落叶松、滇柏、云南松、华山松4种针叶树球果挥发性物质成分基本相似,但每种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喜马拉雅落叶松球果的成分和相对含量的组合对丽江球果花蝇识别寄主具有重要的引诱作用。因此,可利用挥发性物质来诱捕丽江球果花蝇。在丽江市玉龙雪山5块样地中,统计了丽江球果花蝇的幼虫数量,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其幼虫的空间分析型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各模型建立了序贯抽样方程。结果表明:在喜马拉雅落叶松林内,其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的原因是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在回归分析检验中,以L<,a>-m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
成虫期,在种子园内悬挂黄、蓝、黄紫相间三种颜色的杯状诱捕器以诱捕丽江球果花蝇。结果表明:蓝杯诱捕器对花蝇的诱捕数量明显大于其它两种诱捕器,花蝇对蓝杯诱捕器有更好的趋性。利用成虫的视觉诱捕,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花蝇的羽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