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尤其是近几年在双鱼石构造,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由于受前陆造山运动的影响,栖霞组油气往往具有多源充注、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等特点,致使当前对于该区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栖霞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明确不同构造带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从而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对此,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勘探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在研究区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的观察及样品测试基础上,明确了与栖霞组成藏相关的五套烃源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确定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并最终计算出各套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的五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较高,其中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最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Ⅰ-Ⅱ1型以及Ⅲ-Ⅱ2型;热演化程度高,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2)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资料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栖霞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栖霞组天然气属于典型的干气,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有较大差异,常具多源充注特征,寒武系烃源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之一。(3)通过钻井纵横向对比及单井油气显示情况,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生储盖组合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生上储上盖式、自生自储自盖式以及上生下储上盖式为主。(4)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发现研究区栖霞组油气成藏至少包括四期,其中油气大量充注的时间是在中三叠世~中侏罗世,而川西北栖霞组圈闭普遍形成于印支早期,燕山调整,喜山定型,油气充注始于印支末,因此,时空匹配较好。(5)对不同构造带的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了不同构造带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模式具有差异性,其中逆冲推覆带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调整、保存控藏”的成藏特征;前缘隐伏带具有“多源冲注、多期运聚、通源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坳陷带具有“近源冲注、持续供烃、层间断裂控藏”的成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