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方知识与社会应对:以羌族地区为例的人类学灾难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生活中始终伴随着与灾难斗争的艰难历程。近年来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这迫切需要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加入,从人类的自身利益出发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观念来审视和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人类社会该如何应对,这也是应用人类学应有的题中之义。  本报告属于人类学灾难研究的个案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损失最为严重的羌族地区为个案。羌族主要聚居区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龙门山地震带上,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羌人长期居于此地,在自然环境作用面前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对于这里的灾害了解颇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继承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掌握着一套如何认知这些风险和处理灾难的地方知识,在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变迁的同时,始终以特有的活动方式应对和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然而很多知识并不被外来者所了解,反而被置于“落后”的地位。研究者认为,正是这些知识才是羌民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在灾后重建尤其是文化重建中,当人们正积极探讨中国救灾如何走向开放的新思路和合作治理的模式时,应该更多地汲取地方知识,发掘传统文化在长久历史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  报告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人类学灾难研究的历史进程、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人类学的整体论为观察视角,对羌族地区地方知识和群体记忆中有关风险认知和灾难应对的内容展开田野调查和文本分析,在划分类别的基础上辨析其主要特征,探讨地方知识和传统文化中灾难应对和风险治理的功能和价值,为灾难人类学本土化研究提供个案支持;此外,也为完善地方社会防灾减灾系统,促进社会应对灾害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商业移民、乡村集市的建立过程和小江上下游流域社会的分析,探讨其作为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内部的村落关系和社会结构渐次演变的过程,以及包容
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学员执政能力培养提高工作既是党和国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地区党校培训轮训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不可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以A幼儿园5-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相互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同侪文化。这一最初的同侪文化中,童年的知识和实践逐渐被转化为进入成人世界所必须的知
农牧业是我国一大特征,对国民经济发挥着基础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仍然明显,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是非常大。本文以内蒙古农牧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休闲是生活中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利用方式以及因此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寡既与他们所在社会的生产活动时间相协调,也与该社会中的个体所从事
本文是关于彝族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本文对一个有近百年基督教传教史的彝族村落——撒老坞进行田野调查,试图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聚焦于基督教与社会文化的关联,讨论基督教在滇北
大理的洞经音乐文化作为大理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以道教洞经科仪音乐为主体的大理多元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发展,形成了“高雅、古朴、博大与包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