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意义—海德格尔技术观与马克思技术观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技术也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在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对技术现象与技术本质产生过思考、追问与分析。本文旨在对两位大哲学家的技术观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从而使我们对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技术观有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并揭示了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是一种限定、强求和控制,使事物放弃本真的存在,而进入一种非自然的状态。马克思则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工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同时技术又是一种自身异化和劳动异化的活动。从两者的共性上来说,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承认传统技术的工具性前提下,都对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批判,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其他文献
“我们感知到什么?”这个问题源自对错觉的思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物质事物,为什么会感知到一些物质事物所不具备的性质呢?在错觉中感知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艾耶尔提出: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强,实践进程的不断持续,文明也在逐渐地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地区
何为正义是人类的一个永恒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印度籍学者森将启蒙运动以来不断发展的正义
阳明认为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处,准确理解良知的意涵是把握阳明哲学精神实质的根本所在。本文认为,良知具有理性的面向,表现在良知是孝、弟等天理。同时,阳明以良知综括恻隐、
在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与“仁”和“礼”都有着内在的关系。那么,孔子关于“孝”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和产生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