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县域经济明显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政府相关文件多次提到“壮大县域经济”。金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状况下,普惠金融刚好为解决县域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联合国在2005年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2015年底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普惠金融提升到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的高度。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切实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可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安徽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而发展普惠金融是加快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就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内涵、指标体系构建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普惠金融和县域经济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其次,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数(IFI)以衡量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所构建的普惠金融指数,利用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市)的截面数据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并重点研究普惠金融作用效果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从61个县(市)的普惠金融指数测度看,安徽省大多数(51个)县(市)的普惠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仅有少部分(10个)县(市)达到全省相对较高水平。(2)从区域差异看,皖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最高,皖中地区仅有合肥市下辖县(市)水平较高,而皖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3)从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结果看,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且存在门槛效应。当某一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IFI≤0.1562)时,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比较小,普惠金融所产生的影响力尚不能和其他经济增长推动因素相比。一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IFI=0.1562),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便显著增强,并且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议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但接近门槛值的县(市),适当提高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使其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