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研究——基于SBM模型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率进行了研究。产业转移是指在经济环境变化和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改变的背景下,由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主导或推动的,将其产业中生产部门的部分或全部由原所在地转移到适应企业继续发展需要的新的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其在在资源禀赋、要素成本、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依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利用跨区域直接投资,促进产业聚集,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外源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成本等要素价格也日益升高,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压力也日益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将其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以实现“腾笼换鸟”,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升级已经成为趋势。作为我国的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受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最直接的皖江城市带,要积极依托国家政策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此实现自身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现阶段皖江城市带在承接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承接速度、结构布局、配套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的引进、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中污染物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与此同时产业转移中带来的非期望产出的存在,诸如污染物排放、不同城市间的非期望产业同构现象以及利益冲突都是在承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将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综合各市历年经济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承接效率进行测算,并由此总结出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升效率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西方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从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合作现状出发,全面深入地探讨两岸三地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纷纷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而一国国际资本的流动性
本文主要研究了纵向数据分析中模型选择相关问题,涉及参数的稳健估计、协变量选择和工作相关矩阵选取。首先,横截面数据是纵向数据中工作相关矩阵为独立结构的特殊情形。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