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udg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流行的优势菌株、感染模式以及耐药情况等。(2)探讨儿童CAP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间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疾病的375例患儿,其中男246例(65.6%)、女129例(34.4%),男女之比为1.9:1。取患者急性期肘静脉血及痰标本(咽拭子)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流行病学基线资料。(1)细菌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取患者急性期痰标本或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细菌同时进行药敏分析;(2)肺炎支原体检测:采用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的赛乐迪亚—麦可Ⅱ(Serodia-MycoⅡ)诊断试剂盒,应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3)肺炎衣原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肺炎衣原体间接免疫荧光(IIFT)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4)呼吸道病毒检测:应用北京科斯塔迪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呼吸道病毒系列ELASA试剂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3型等六种病毒;(5)军团菌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军团菌特异基因16SrRNA。结果(1)360例CAP患儿进行了痰培养,细菌培养阳性148例(41.1%),其中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细菌,共检出104例(28.9%),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0例(5.6%),肠球菌6例(1.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例(1.4%)。(2)350份血标本共检出呼吸道病毒133例(38%)。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53例(15.1%),腺病毒29例(8.3%),流感A型病毒22例(6.3%),流感B型病毒19例(5.4%),副流感1型病毒15例(4.3%),副流感3型病毒10例(2.9%)。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3)在350例同时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学和PCR检测的患儿中,254例(72.6%)检测到病原体。其中单纯细菌感染57例(16.3%),单纯病毒感染50例(14.3%),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8.0%),单纯军团菌感染4例(1.1%),单纯肺炎衣原体感染3例(0.9%),混合感染112例(32.0%)。(4)104株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2.3%、89.4%、74.0%、66.3%、60.6%。(5)细菌感染全年均有较高检出,在2月份时达高峰,自4月份开始,感染人数明显下降,至10月份感染人数开始上升;肺炎支原体感染每月均有散发,但以秋冬季最多;呼吸道病毒感染从10月开始上升,至次年4月下降,其中12月~次年2月达高峰,5~9月间呈散发,以7、8月最低。细菌感染多见于4岁以下患儿,尤以1岁以内者最多;各年龄组多以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但肺炎链球菌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45,P>0.05)。病毒感染在各年龄组均为散发,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在1岁~、及4岁~组感染率较高,且流感病毒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67,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常见于6岁以下患儿,尤以1~7岁最多,且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01)。结论太原地区儿童CAP细菌感染占据首要地位,其次为病毒感染和混合感染。儿童CAP细菌检出率略高于病毒检出率,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最多,且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较突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检出率最高的呼吸道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PI3K抑制剂3-MA、SIK2以及分割照射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探索SIK2在电离辐射诱发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探讨3-MA在细胞照射后对细胞自噬及凋亡发生
【目的】建立生物样品中二巯丁二酸的测定方法,研究二巯丁二酸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动力学及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探讨二巯丁二酸急性毒性及驱铅作用。【方法】1.考察二巯丁二酸及其衍生化物的稳定性,探讨测定的最佳条件,包括反应液pH、反应时间和荧光试剂mBBr的用量,建立生物样品中二巯丁二酸的测定方法。2.急性毒性试验2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1.2±2.3g,适应性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五个方面的压力:农村生源流失引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生存压力和布局调整压力;农村庞大的留守儿童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压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