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有研究报道运动训练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运动等机械刺激可使动脉管径及管壁厚度发生显著而快速的变化,进而导致动脉重构。而当前虽有较多研究表明长期运动可以改变相应受力部位的血管内径,但是运动员的血管管径特征完全是由后天运动引起的,还是由于运动员的血管管径先天就与非运动员存在差异而被先天“预选”,国内外尚未见明确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小腿段动脉是下肢运动的主要作用部位,变化相对显著。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欲对运动员及非运动员的小腿段动脉特点进行研究。目的:探讨运动员血管管径是否与非运动员存在先天性差异,以期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标准,同时研究运动对下肢动脉所产生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本研究实验组人员共96人(男54人,女42人),年龄14-27岁,均为当地体育局及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员,从事职业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年龄段的青年人作为对照组,共108人(男50人,女58人),年龄18-32岁,均为无长期运动习惯的健康人群。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7.5~15MHZ.。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二维超声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nner diameter,ID)、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频谱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加速度(acceleration,Ac)等参数。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结果:1、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各指标的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ID、IMT、PSV、PI、RI、Ac各指标的比较发现,仅实验组胫后动脉Ac(t=2.629,P=0.010)的左右两侧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其余指标及对照组所有指标在左右两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ID、IMT、PSV、PI、RI、Ac各指标的比较发现,胫前动脉ID(t=-3.323,P=0.001)、IMT(t=4.488,P<0.001)、PSV(t=2.659,P=0.008)、PI(t=2.699,P=0.007),胫后动脉ID(t=2.245,P=0.025)、IMT(t=5.834,P<0.001)、PI(t=3.601,P<0.001)、RI(t=-5.789,P<0.001)、右侧Ac(t=2.579,P=0.011)及腓动脉ID(t=-3.692,P<0.001)、IMT(t=3.210,P=0.001)、Ac(t=3.143,P=0.002)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指标中,3根动脉的ID均为实验组大于对照组,IMT实验组小于对照组。3、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ID及IMT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ID、IMT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运动时间增加,ID逐渐增加,IMT逐渐减小。4、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ID与实验组A、B、C组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照组ID与实验组B组腓动脉及C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的I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且随运动年限增加而增大。2、下肢运动训练可减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提高下肢动脉顺应性。至于本研究结果中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血管管径不存在先天性差异这一点,与我们临床工作中的发现有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也可能是本研究中对照组原本就存在部分有运动天赋者,只是并未做职业运动员且日常运动量较少而被入选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