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TLAS探测器寻找标准模型下的希格斯玻色子到双缪子的衰变过程以及TeV能区下的新物理现象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Higgs)由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和CMS实验组通过研究双玻色子衰变道而发现。该粒子的发现完善了标准模型理论并开启了粒子物理研究的新时代。在此之后,为了检验所发现的Higgs是否与标准模型预言相稳合,实验物理学家开展了多项针对Higgs性质的研究,其中包括对Higgs量子数以及其与费米子耦合常数的测量。尽管标准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当前大多数存在的粒子以及现象,但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框架,仍然有一些观测到的现象无法用标准模型理论解释,例如中微子的质量,暗物质以及正反物质不对称等等。因而,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停机,2015年,LHC在质心系能量提高到13TeV之后重新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取数(Run2)。伴随着质心系能量的提高,相关物理过程的产生截面都有着显著的增加,从而为探索Higgs的稀有衰变道以及寻找TeV能区下的新物理现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随后经过2015和2016两年的成功运行,LHC上的ATLAS探测器收集到了积分亮度为36.1fb-1的大量数据。本论文所阐述的两项研究工作即是利用这些数据开展进行的。  论文首先阐述的工作是寻找标准模型下的Higgs衰变到双缪子的过程。该过程是一种稀有现象但却为研究Higgs与第二代费米子的Yukawa耦合提供了独特并且相对干净的末态。在Run2的该项研究过程中,多变量分析(MVA)的方法被首次引入,并用于信号分类,从而极大提高了信号探测的显著度。基于36.1fb-1数据的实验观测结果与标准模型预言相比没有明显偏离。由此,95%的置信度下的Higgs到双缪子的产生截面上限被设定为3.0倍于标准模型预言值,而对应的上限期望值为3.1。该结果与Run1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上限下降了近50%。在进一步统计学上合并Run1以及Run2的数据后,相应的观测(期望)的截面上限为2.8(2.9)倍于标准模型预言值。  论文描述的另一项工作是通过双轻子末态寻找TeV能区的新物理现象。该末态的优势在于干净和易于重建,并且该末态下的本底过程相对较好研究。利用2015和2016两年所积累的数据,没有明显观测到与标准模型预言不一致的实验现象,因而设定了相较Run1实验结果更为严格的对新物理模型的排除阈。对于共振态理论模型预言的大质量玻色子ZSSM,Zx以及Zψ,相应的95%置信度下的质量下限被设定在4.5TeV,4.1TeV以及3.8TeV。而在另外一些新物理模型中,例如Contact Interactions,其过程产生能阈远超实验上可观测的不变质量范围,利用实验数据可以设定新物理产生能阈的下限。根据Run2数据设置的下限在24到40TeV之间,其具体数值取决于模型相关参数的取值。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丰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无线传感器节点一般部署在未加防护的地方且自身资源有限,无线传
ZnO是宽禁带、高激子束缚能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因此被公认为重要的光电材料之一。为了得到更宽带隙的ZnO基合金材料,需要寻找到一种禁带宽度更大的材料掺入到ZnO中实现对其带隙的调节。在ZnO中掺入Mg元素后,可以使MgxZn1-xO合金薄膜的带隙在3.3eV~7.8eV的大范围内得到连续的调节。所以MgxZn1-xO合金薄膜作为一种新型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台阶高度测量的大量程高精度双波长光纤干涉在线测量系统。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光纤内置反射镜,使两束波长不同的激光在同一干涉仪中同时独立干涉,
大气湍流相干结构是指湍流中呈现出的有组织的大尺度涡旋结构,对湍流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气湍流相干结构引起的物质交换、能量和动量输运,对研究大气动力学过
激光在大气中传播时会与大气介质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线性与非线性效应,这些效应引起光束漂移、扩展、相位畸变,使得传播路径上光束能量和功率密度下降。激光大气传输研究这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