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Hybridity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ypical American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9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是一名出生在纽约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她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典型的美国佬》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这是一个美国故事”为开端,成功地把读者引入到一个华裔美国移民的家庭,并同他们一起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外来的“他者”在这块白人的土地上寻梦时的酸甜苦辣。作者在小说中成功的运用了杂糅理论,让华裔移民重新审视对典型美国身份的认识。   通过研究分析其他华裔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文化身份的书写是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一个主题。但在这一主题上,不同的华裔作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早期作家黄玉雪主张主动融入美国社会,但赵建秀却强烈反对此观点,主张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作为现代华裔作家代表之一的汤婷婷则主张从中国神话传统的角度去书写文化身份。然而任碧莲却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成功实现了人物文化身份杂糅性的书写。因此本论文将运用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来分析任碧莲在《典型的美国佬》中是如何让张家人以“他者”身份在美国复杂的社会中,实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最后形成其独特的杂糅文化身份的。以此说明了只有多元文化的共存协同发展才是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盲目的追随某种文化只会产生悲剧和灾难。   论文主体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书写问题,通过时代背景分析和与其他华裔作家身份书写进行对比,并结合霍米·巴巴的身份观以展示任碧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书写上的独特见解。第二章通过小说主要人物拉尔夫,海伦以及特雷萨身上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分析张家人初到美国时的中国身份。以及其作为华裔美国人在美国所遇到的各种身份困境,而这些困境则可以看作是促使他们追寻美国文化身份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将主要论证分析任碧莲是如何逐步实现对张家人杂糅文化身份的书写的,即在盲目追寻美国文化身份的梦想破灭后,张家人认识到自己对此的错误认识,开始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混杂文化身份。
其他文献
隐喻作为一种日常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并被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做过多次研究。在近几十年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传统观点认为隐
本文以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提出的经典话轮转换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与媒体见面》从2011年8月7号到9月25号的节目进行录写,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自从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在西方,翻译研究者们在译者主体性这一研究方向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在中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在逐步升温。《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双宾结构历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很多研究主要从句法结构方面来考察。由于双宾结构的复杂性,以往理论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的观点。在语言习得领域,学者们用不同理论和假设对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要将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译介给西方读者,译介给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都大相径庭的英文读者,所要从事的就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翻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多以犹太人为写作素材,反映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他被誉为“犹太味”最浓的作家。《房客》便是其反映犹
现代汉语虚词“了”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于“了”的义项划分,“了”的语法意义,“了”的体标记用法等方面的探讨直到现在依旧是歧见纷出,难于统一。虽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于1987,1991年出版了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2000年出版了《语法和概念化》,确立了认知语法这一门新兴学科,在语言学界引起强烈反响。Lakoff(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