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材料微细观结构定量表征与模拟计算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基材料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用量最多的建筑材料,在细观尺度上,水泥基材料可以看成是由水泥浆体、骨料和界面过渡区三相组成的复合结构。水泥基材料宏观上的力学和传输性能,与其细观结构的物相组成和相对含量密切相关,准确表征水泥基材料在细观上的结构特征,对于研究材料宏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材料细观上的三相出发,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背散射模式(Backscattered Electron,BSE)和X射线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这两类直接的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细观结构进行扫描测试,并结合专业的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泥基材料微细观结构的定量表征,辅以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探究各物相微细观结构的形成机理,并着重从骨料表面形貌的角度探究了其对界面过渡区微细观结构形成的影响,主要包含如下的研究内容:(1)采用扫描电镜背散射模式,在单个孔的尺度上,从孔隙率、孔径分布以及孔形貌的角度分析了硬化浆体内的毛细孔结构随水胶比的变化规律,建立等效孔径与孔形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增加,毛细孔隙率显著上升;随着孔径的增加,毛细孔的数量减少,小孔在总毛细孔隙中比例降低;并且随着等效孔径的增加,毛细孔曲折度连通性显著增加,孔形状越来越不规则。(2)借助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从气孔含量、气孔孔径分布,分析了硬化砂浆内部的气孔结构随细骨料粒径和级配变化规律;引入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SSA)的概念定量表征骨料的粒径和级配,建立气孔含量和平均孔径等参数与SSA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别比较了基于二维切片分析得到的等效圆孔径分布和通过球面谐波函数获得的三维等效球孔径,并实现了两类曲线之间的相互转换。(3)基于重构的砂浆内部气孔结构,引入最邻近气孔(Void-void proximity)和最邻近基体(Paste-void proximity)的概念定量表征气孔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特征;引入随机点算法(Random point)和改进膨胀算法来计算气孔间距参数,并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互验证;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窗口的物相分割方法划分体系内的骨料相,结合浆体保护层理论(Protected Paste Volume,PPV)探究骨料对于气孔间距参数的影响。(4)基于单颗粒模型混凝土试件,研究微区泌水效应对于界面过渡区在骨料周边非均匀分布现象的作用;探究普通砂浆中,骨料粒径对界面过渡区孔隙率和宽度的影响,结合最邻近表面方程计算不同体系内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并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从骨料间距的角度说明骨料粒径对界面过渡区重叠和连通性的影响。(5)基于扫描电镜图像,引入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SR)的概念表征骨料的表面形貌,并基于K聚类分析算法将骨料表面分为粗糙和光滑面两个类别,探究骨料表面形貌对界面过渡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表面的界面过渡区孔隙率要明显高于光滑表面;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峰宽和最大峰高的概念创建具有不同粗糙度的粗糙表面,通过水泥颗粒在骨料近表面区域的堆积密度分布,阐明骨料形貌对界面过渡区结构形成的作用机理。
其他文献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可见光,这一独特的发光特性使其在生命科学、光伏、传感、防伪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是当前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发展,上转换纳米晶相比有机染料分子或半导体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毒性小、稳定性好、探测深度远、辐射损伤低、信噪比高、无荧光闪烁等显著优点。稀土掺杂的六方(β)相NaYF4类纳米晶被认为是目前最高效的上转换体系,针对其在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可设计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汽车等领域,因此其力学性能表征以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预测成为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相比于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具有预测效率更高、更加经济、更适应于材料的设计等优点,且由于复合材料是非均质材料,因此构建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并研究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完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从低阶尺
近年来,随着镁合金室温变形工艺技术的提高,采用累计多道次冷拉拔结合中间退火的工艺能够成功制备镁合金细丝和细管材等微型材。这些微型材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使得可降解吻合钉、缝合线、心血管支架、纤维增强骨科固定复合材料等应用成为可能。虽然镁合金作为可降解材料正是利用了镁易腐蚀的特性,但这也对镁腐蚀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镁合金的腐蚀速率过快依旧是镁合金在医用材料领域的障碍,如何使镁合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s)是目前已知数目最多的一类膜受体,它们调控了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信号传递以及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介导的信号传递。GPCRs与配体的结合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激活异源三聚体G蛋白并开启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果蝇的视觉信号传递系统是研究GPCR信号传导通路的良好模型。果蝇中Gαq基因编码G蛋白α亚基,产生七种剪接体并编码三种G
Al-Cu-Mn系列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可焊接和热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工业领域。但是,当工作温度超过250℃时,由于主要耐热析出相Cu Al2的快速粗化,使得高温性能出现显著的下降。随着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对耐热铝合金高温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耐热铝合金开发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合金化和微合金化结合热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在本文中,首先开展了Cu含量对Al-x Cu-1Mn
计量关系到科技进步和产品质量效益,在GNSS产品计量方面,随着各种GNSS接收机定位终端市场比重的快速增长,其规范性和合格率检测是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随着新兴行业(如无人车、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等)的发展,对高精度GNSS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实时性、动态性、连续性等指标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GNSS产品的检测主要采用基线场法,常规静态基线场检测方法的弊端是不能准确地评定GNSS终端各状态下的
基于纳米孔的二维膜分离技术和单分子检测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个性化医疗、新能源、遗传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的领域。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减小纳米孔的尺寸不仅可以提高纳米孔相关器件的性能,还为研究纳米尺度下离子和单分子的行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从纳米孔内离子和DNA分子输运的基础理论出发,逐步建立了从连续体到亚连续体再到多体的离子输运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DNA分子在场力(包括电场和流场
为探讨章渡岩体的成岩时代、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5 Ma),为皖南地区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岩石的SiO2含量为65.18%~67.38%,A/CNK为0.93~0.98,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富集Th、U、La与K元素,相对亏损Ba、Nb、Sr、P与Ti元素,微量元素蛛网图与稀土元素
本文研究了几类描述细胞在自身分泌的化学物质刺激下进行趋向性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组,包含趋化-趋触模型和两类趋化流体模型.论文研究了这几类趋化模型解的适定性,有界性以及带流体时的小对流极限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包含四部分:第一章概述了所研究趋化模型的生物背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本文的主要工作.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具有一般logistic项的拟线性趋化-趋触模型(?)的Neumann边值问题,其中Ω
经过人们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饱和密度及以下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得到了较好的限制。但是,不管是重离子碰撞实验,还是天体观测数据,都还不能对高密的状态方程给出有足够精度的限制。重离子碰撞给出的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在高密时仍然有50%的相对不确定度,而对称能在高密时的不确定度更大。为了更好约束核状态方程,本文立足于核结构性质研究,以深束缚K核为切入点,细致地研究了K核的奇异性以及这些性质与状态方程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