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体外循环(CPB)下房、室间隔修补术患儿心脏手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及儿茶酚胺的变化,旨在评价等效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择期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3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个月~5岁,肝肾功能无障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组(SF组),均为首次心脏手术。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g-1、吗啡0.1 mg·kg-1 ,入室后肌肉注射氯胺酮5 mg·kg-1基础麻醉,面罩给氧,开放外周静脉,左桡动脉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心电图、心率(HR)、SpO2。麻醉诱导:两组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 mg·kg-1、阿曲库铵0.6 mg·kg-1,芬太尼10μg·kg-1或舒芬太尼1μg·kg-1后经鼻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20~30次/min,维持呼气末CO2分压35~45mm Hg。两组于切皮前即刻、CPB前即刻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1、舒芬太尼1μg·kg-1,随后持续输注芬太尼10μg·kg-1·h-1、舒芬太尼1μg·kg-1·h-1至手术结束,术中复合吸入1.0%~1.5%的异氟醚维持BIS在40~60,静脉持续输注阿曲库铵8μg·kg-1·min-1维持肌松。CPB期间BIS≥60时则追加咪达唑仑0.2mg/kg加深麻醉,血压上升程度>基础值的30%或CPB中MAP>70 mm Hg时应用酚妥拉明2 mg,心脏复跳后根据患儿心肌收缩力及血压情况静脉输注多巴胺。术中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速度。记录诱导前即刻(T0)、插管后即刻(T1)、切皮后即刻(T2)、CPB前即刻(T3)、心跳恢复时(T4)、停CPB时(T5)、手术结束时(T6)各时点的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于T0~T3、T5时点经颈内静脉抽取静脉血2ml,低温离心分离血浆,-30oC保存待检。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记录术中给予咪达唑仑、酚妥拉明、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1一般情况、CPB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性别比和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点SP、DP、MAP均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点血浆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在T3、T5时血浆E浓度升高(P<0.05);与T2比较,T5时血浆E浓度升高(P<0.05)。SF组各时间点血浆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SF组在T3、T5时血浆E浓度降低(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浆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用药情况CPB中F组追加咪达唑仑(7例)的例数多于SF组(3例),F组(11例)给予酚妥拉明的例数多于SF组(5例)(P<0.05)。两组心脏复跳后多巴胺的用量SF组(18±6)mg与F组(19±6)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拔管时间术后拔管时间SF组较F组缩短(P<0.05)。结论:1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麻醉时麻醉效果均较满意。2等效剂量舒芬太尼用于CPB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抑制应激反应的程度及麻醉效果强于芬太尼。3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心脏手术麻醉,术中使用咪达唑仑及酚妥拉明的例数减少及拔管时间缩短,有利于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