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与文化是始终相互拥抱着的,书籍是文化的产物,又浸淫在文化之中。《易》之“太极说”是中华人的文化范式,或隐或显地引领所有中华人的思维和行动。《易》学之基本观点有太极说和阴阳五行说等,《易》学之精要是辩证与和谐。由“太极”阴阳结构引发出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范畴,其中与艺术文化密切相关的有“虚”与“实”、“简”与“繁”、“静”与“动”、“混沌”与“秩序”、“文”与“质”等;此外还有“空”和“气”、“意”和“象”等范畴以及“意境”说、“天人合一”说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和范畴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利用符号学以及符号学美学的方法来系统地剖析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可以发现书籍装帧艺术是一套典型的符号系统。书籍物质本体自身传达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将其初步分为物质媒介与表现内容两个层面。其中媒介层面包括承载体、印刻介质、印制工艺、装订方式四类符号,内容层面包括文字、图形、以及色彩这三类符号。透过上述书籍装帧艺术符号的能指,可以挖掘出其所指的文化传统内涵,发现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了《易》学文化传统的哲学、美学精髓,如前所述的实虚、简繁、意境、混沌秩序、天人合一等。现当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们继承并发展了《易》学文化传统。根据书籍装帧的风格特征可将自清末至今的这段时间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清末至五四运动之前,国人初遇西式装帧,是过渡时期;五四运动-1949年,是革命与战争时期,中国现代装帧逐渐成熟;1949-1966年,中国书籍艺术在1959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后下滑;1966-1976年是我国书籍装帧的悲剧时期; 1976年至今,中国经历改革开放,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多元化时期。无数的实例证明,自清末至今中国的优秀书籍装帧作品依然贯彻着《易》学文化传统理念。中国的《易》学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设计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中国书籍装帧工作者应正确认识中华《易》学文化传统,自觉地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