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探索

来源 :雷子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藏族导演中的标杆性人物,万玛才旦用真实的笔触和神秘的想象构筑起多元并存的开放场所,宗教信仰、民族习性和女性意识等都囊括其中,现代化进程下城市的发展、人的异化以及多种观念的碰撞并行不悖。万玛才旦建构的影像空间将人们带向开放的场域,既有安多藏区人文地理的真实展露,又有精神世界的想象性满足,更重要的是,在超越真实与想象之外,万玛的影片始终尝试以“亦此亦彼”的观念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本文以爱德华·W·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真实与想象并置的第三空间解读万玛才旦的空间思考,从而揭示出其中蕴含的自我超越的方法和策略。首先,绪论部分在厘清我国藏族题材电影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介绍了万玛才旦导演相关研究综述,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通过对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压实文章的理论基础,指出本研究的可行性。其次,进入文章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展现了万玛才旦影像中的物质空间,包括生活环境、教化环境和娱乐环境,以及安多藏区的人文风貌,体现了真实空间的建构;第二章描写了万玛才旦影像中的想象空间,分别从藏民族的信仰空间、影片视听层面的外部想象等方面,呈现“具象化”的藏民族精神世界。第三章展现了万玛才旦影像中的多元表述,既包括影像空间内意义的延展,也包括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在探讨和总结了万玛才旦多重开放空间的基础上,进入文章的第四章,分别从超越二元论和选择边缘性两个方面提炼出他实现自我超越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也借此鼓励民族电影的生产和其他导演增强影片的开放性。
其他文献
学位
作为一种新媒介,互联网既具有不同于传统电视的非线性传播模式,也形成了不同的叙事规则与表达方式,而诞生于这一语境的网络剧,则不可避免地要回应其在网络媒介中的呈现、融合与表意方式等问题。随着网络自制元年开启,视频网站作为自制主体,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野蛮的生长期、理性的探索期以及求变的发展期,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内容生产策略。2020年以来,在政策驱动与行业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自制剧的短剧化、精品化趋势愈来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是瑞典知名导演,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耀眼的存在之一。英格玛·伯格曼以其电影中神学反叛体系和生死哲学思辨享誉世界,伫立于电影艺术之巅。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创世纪时代的基石,自他之后,电影方被称为第七艺术。在《第七封印》《野草莓》《沉默》等代表作品中,他秉承着对宗教信仰价值的思考与质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挖掘与审判,与直觉争辩同自我纠缠,直面生死课题向灵魂
学位
本篇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对单霁翔在西北大学的演讲《传承融合新生》所做的模拟汉英交替传译。报告重点关注笔者在模拟汉英交传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模拟实践后,笔者通过转写文本、分析语料后发现,在对汉语流水句的翻译中存在问题,降低了译语产出质量,影响目的语听众的理解。因此,结合流水句的篇章特点,笔者发现自己在流水句的口译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信息冗余、主次不分、逻辑混乱。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提出了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