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住宅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为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最基本的居住条件而建立的一套社会福利制度。香港的公共住宅称作“公屋”,因历史、地理、政治及经济环境等原因,香港公屋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在二十世纪中叶,香港人口增长迅速,城市面临着大量贫穷人口住房问题,而城市供应住房又极为短缺,在此形势之下,香港公屋应运而生。由于当时环境的特殊和恶劣,使得香港建筑团队能够采用最有效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设计出优秀的公屋建筑。香港公屋的发展脉络清晰,通常分作三段时期:早期大概从1953年到1972年,这时候香港市区周围内存有大量寮屋,因此清除这些寮屋区并提高寮屋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当时公屋建设的主要目标,于是这段时期香港政府快速兴建了大量的低标准公共住宅,让香港近一半的市民住进了公屋。中期是从1973年到1988年,通过调整后具备独立完整运行系统的公屋部门,开始制订出台一系列长期发展计划。同时在这个时期,香港公屋形成了自身特色:出租是公屋主要供应方式,服务对象为中低收入香港市民,以高层高密度与经济适用为最基本设计原则。然后是从1989年至今,称为近期香港公屋发展阶段,该阶段有些公屋可以出售,并且设计质量显著提升,很多标准化的户型出现并普及。香港公屋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其在规划与户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经济适用和极限空间设计做主导的原则,设计特色鲜明。公屋设计上功能合理,风格简洁,较少装饰。室外空间丰富,配套设施完善。公屋旨在充分提高空间使用率,布局灵活,划分自由,以解决不同类型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建造上公屋采用标准化工业化方式,减少成本,提高建设速度。本文特以香港公屋作为考察对象,以公共住宅的经济适应原则为出发点,对香港公屋及其制度的发展和演化进行概述,总结分析公屋的设计方法策略,包括针对不同场地的设计策略,针对单元户型设计策略,交通流线组织策略等,结合案例,就香港公屋设计的基本特点做初步的论述,探讨公屋制度的架构与职能,以给内地的公共住宅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