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邦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从19岁开始正式走上钢琴家与作曲家之路后,其一生专注于钢琴领域的创作,他的钢琴音乐隽秀流畅、高雅清晰,使之在众多钢琴作品中出类拔萃且独放异彩。萦绕在他音乐中那些微妙变化的情绪,淋漓尽致的Rubato节奏、深刻的音乐内涵,无不折服了后世的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虽然肖邦离开我们已经有160余年,但是他的去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许多曲目依然是音乐会和各类比赛中的必选曲目。肖邦的钢琴音乐唯美细腻,他的夜曲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内省、最深刻的。钢琴独奏夜曲自从19世纪诞生于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J·Field)之手后,便很快以其优美典雅的风格受到了众多钢琴作曲家的青睐。菲尔德的夜曲结构简单,旋律变化不大,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大大加深和丰富了夜曲的规模和表现力,使之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特征,他的这19首夜曲贯穿了他一生的钢琴音乐创作,也奠定了他的夜曲在人类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Rubato节奏被称为“弹性节奏”,起源于民间的即兴式演奏或演唱,是人类对节奏中弹性因素的一个自然意识形态的反映。随着音乐的发展、乐器的进步,Rubato节奏逐渐成为一类具有伸缩特点的节奏,包含常见的rit.、dim.、accel等。到了近现代,它的本体形象变得更模糊,突破了传统的韵律形式,节奏的概念也模棱两可了。在肖邦夜曲中,旋律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Rubato的正确表述,夜曲的音乐是灵活的,按照固定节拍弹奏只能让音乐失去灵动性,解决了Rubato的处理问题就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更好的演绎夜曲。既然Rubato包含了诸多的速度变化因素,那么它的演奏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法则,它是感性的、抽象的,不同的入有不同的处理,所以肖邦夜曲中的Rubato也没有一定的法则,他本人也没有为后人留下录音,但这并不说明Rubato的运用是虚无缥缈、深不可及的。本文试图以肖邦的19首夜曲为研究对象,从节奏形态、旋律织体、和声语汇、复调手法和作品结构等五个方面,研究Rubato节奏的类型,探索出一种能更真实的表现夜曲情境的演奏和教学方法,总结出夜曲中Rubato运用的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规律,再现夜曲的音乐内涵。再结合具体的演奏技法,归纳出各种Rubato节奏类型的不同技巧处理和教学要点,把对Rubato节奏的认识具象化、文字化,为更好的传播和演绎肖邦夜曲做出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