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与宣城画派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清(1623-1697)原名士羲,后改为清。字渊公,号瞿山、梅痴、雪庐、柏枧山人、敬亭山农。安徽宣城人,宋代诗坛宗匠梅尧臣之后裔。梅清出身宣城名门望族,梅氏自北宋年间诗祖梅尧臣“以诗名家”以后,文风蔚起,历代名家辈出,故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之说”。据不完全统计宣城梅氏家族仅明清时期就涌现了进士、贡士、举人及朝廷与地方府、州、县官员达百余人,其中不乏精通经、史、子、集、诗词、书画、曲艺、历算方面的大家。清初康熙年间,是宣城梅氏家族于多方面卓荦不群的又一个鼎盛期,不仅诞生了一个以梅文鼎为首,长达一百多年的“宣城数学派”,而且一个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几乎在同时期形成了。 梅清幼而聪,勤于学,读书动辄竟夜不寝;好山水,喜奇景,溪谷邃深、峰岩迴曲的柏枧山景,常使他迷恋其中。家族文化和家乡山水,加上未仕人生和交广历多,熔铸了梅清傲岸、豁达、超逸的画家兼诗人的性格。梅清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乡试中举,此后连续四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此他决然放弃科场取仕之道,开始了崇尚个性,纵情山水,过着痴迷于习诗作画的特立人生。他的诗雄迈隽逸,二十岁前就辑成了诗集《稼园集》,以博雅而负盛名。他在会试的期间,往返游览燕、齐、吴、楚之间,饱览名山大川的秀色奇姿,此时的创作多以山水为主,其中以泰岱烟云为最突出。中年后,梅清回归故里,把创作激情和艺术追求全部投入到对家乡一往情深的艺术创作之中,《宣城二十四景图》是他此时的呕心沥血之作。 在绘画上,梅清自己说过多学元人,尤其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他“师古”不“泥古”,认为“古人在我”,且能自觉融入“我法”于创作中;他博采众长,在天延阁画室,曾与各地、各派来宣城的画家研习画艺、切磋画理,其间与石涛僧交往最密,艺术上互为影响。石涛与梅清的人生交往和艺术交流不但对宣城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而且也打破了整个清初山水画以“四王”复古画风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创新改革的面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具有重大的意义。两位大师在艺术上互相帮助、互为师友,共同开创了清代山水绘画的新高峰。此外,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弘仁、姑熟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也有过甚密的交往。山水、松石是梅清绘画所擅长,他喜画黄山,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后期曾长时间深入黄山,登峰入谷,对景写生。千姿百态、变化莫侧的奇峰、异石、怪松、飞瀑、流泉、云海各种景物,无不收入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运笔流放,用墨酣畅,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动感,使其黄山题材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被历代尊其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画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除了自己在画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在他的影响和扶持下,还造就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后生,在清代画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较为著名的有其子梅蔚,从子梅磊,侄孙梅庚、梅翀等,其中以梅庚的名气最大。
其他文献
城市的发展使得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逐步推广,接地电阻和接地变的选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重点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计算、小电阻选型、接地变选型进行
DL/T 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将火力发电厂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厂用电系统装设单相接地保护的装设范围扩大为所有低压配电回路.本文采用ETAP仿真分析软
介绍了一款自主引导的小车(AGV),主要阐述自主引导小车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比较了常用PID控制和单神经元PID控制二种控制算法,用matlab对自主小车在蛇形通
煤斗是火力发电厂主厂房中必不可少的构筑物.在比较混凝土煤斗和钢煤斗两种传统结构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煤斗,现场组装方便,工期短,且经济实用,响应了
为运行人员全面掌握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内环境及设备运行情况,通过与现行的城市综合管廊、电缆隧道进行比较,研究了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的独有特性,根据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分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甘宁地区的西戎一支所创的考古学文化--杨郎文化与同时期分布在鄂尔多斯地区桃红巴拉文化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杨郎文化与分布在陇山、关中
学位
使用Gaussian 98程序中的HF和DFT法,在STO 3G和6 311+G(d,p)基组水平下,分别对烯丙基、环丙烯基、戊二烯基、环戊二烯基及其正负离子和丁二烯、已三烯、苯等共轭分子进行了全
太阳能光热资源典型年数据是光热电站设计的关键输入资料,它直接影响光热电站系统参数、运行指标及工程造价.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行业标准DL/T 5158—2012《电力工程勘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