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尽管随着临床先进救治策略与措施的应用,烧伤救治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严重烧伤患者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成为烧伤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早期有效治疗是严重烧伤救治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并发症的发生和病程转归。烧伤早期损害的实质之一是缺血缺氧性损害,其根本原因是过度应激反应所致炎症反应失控。缺血缺氧、应激与炎症反应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是严重烧伤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但目前缺少有效针对过度应激反应的治疗措施。早期研究中曾尝试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蛋白酶抑制剂、中成药等控制烧伤后应激反应水平,但效果并不确切。目前研究已证实炎症反应的分子基础是各种炎性介质,如TNF-α、IL-1、IL-6、内毒素等,针对SIRS的本质,大量临床研究试图通过灭活、拮抗和中和炎性介质的治疗方法降低烧伤后应激水平,但结果并不理想。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液净化可有效降低烧伤伤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全身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此外还能能调节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据此推测,血液净化有可能成为严重烧伤早期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故本课题着手将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e Blood Purification CBP)应用于严重烧伤早期的临床治疗,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研究目的:初步观察并评估CBP在严重烧伤早期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 h。伤后1、2、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Lac)、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 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比(Neu%)、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glu);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5ml,静置后离心,取上层血清,低温冻存(-80℃),研究结束后统一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1β、il-6、il-10、皮质醇、降钙素原(pct)、心肌钙蛋白t(ctnt)、二胺氧化酶(dao)的浓度。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28天死亡率和最终死亡率。对数据行?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并对p值进行bonferroni校正。研究结果:1、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一例脱落。2、二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情况比较:二组患者试验期间生命体征平稳,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三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3、二组患者plt的变化:伤后12、24、48、72h各时相点plt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4、二组患者血scr和bun的变化:血液净化组伤后48h肌酐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小于0.05),其余时相点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较常规治疗组,伤后24、48、72h血液净化组血液净化组bun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伤后12h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大于0.05)。5、二组患者glu的变化:伤后24、48、72h血液净化组glu平均水平分别为(7.9±2.0)、(6.7±0.9、(6.9±1.8)mmol/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0.1±3.8)、(9.1±2.4)、(8.8±4.1)mmol/l(p<0.05或p<0.01);而伤后12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6、二组患者氧合指数(oi)的变化:伤后第3天,血液净化组oi为370±98,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p值小于0.05),伤后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7、二组患者lac的变化:二组患者lac平均水平比较,伤后第2、3天血液净化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1天二组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8、二组患者ck、ck-mb、ldh三者的变化:伤后24、48、72h血液净化组ck-mb平均水平分别为(81±43)、(55±34)、(58±40)u/l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9±184)、(124±71)、(103±57)u/l(p<0.05或p<0.01);而伤后12h组间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ck和ldh二组间各时相点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9、二组患者血清TNF-a、IL-1β、IL-6、IL-10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治疗前二组间四种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治疗结束后血液净化组IL-1β、IL-6、IL-10三者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均小于0.05或0.01),但TNF-a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大于0.05)。10、二组患者PCT和皮质醇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前二组间PCT和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治疗结束后即伤后72 h,血液净化组PCT和皮质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值小于0.05)。11、二组患者c TnT和DAO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前二组间cTn T和DAO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治疗结束后即伤后72 h,血液净化组cTnT和DAO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小于0.05)。12、二组患者碳酸氢根和剩余碱浓度的变化:与常规治疗组对比,血液净化组伤后第3天二者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均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1、2天二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13、二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及AST/ALT的变化:伤后各时相点肝功各指标二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14、二组患者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伤后2个月的随访期内,血液净化组感染率、脓毒症发生率、MODS发生率、28天死亡率和最终死亡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其中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值小于0.05)结论:严重烧伤早期(伤后24 h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至伤后72小时,治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补液量、尿量、血小板计数均未受明显影响,证明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此外,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及时清除代谢废物,改善微循环,通过调节脱水量和置换液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纠正体内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保持内环境稳定,减轻全身水肿尤其是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连续性血液净化还能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防治SIRS的发生发展,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清多种生化指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有益于创面的愈合和改善机体能量代谢;连续性血液净化有助于降低伤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感染率和死亡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严重烧伤预后。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基于平台经济理论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研究了网络外部性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竞争机制转变以及在新形势下其商业模式创新。认为:一方面,各支付平台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乳房按摩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339例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109例、按摩组112例、联合组118例。常规护理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
<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体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农业散发着无尽魅力,而作为其主要承载者的郊县,对于游客而言,又的确是这么近、那么美面朝黄土,背朝天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铁蛋白(Fer)水平的影响。探讨前列地尔治疗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VR 虚拟现实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是职教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改革的热门。本文概述了VR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 VR 职业教
针对T2铜与不锈钢经氩弧焊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焊缝开裂现象,从焊接工艺参数、操作方法和材料着手,对影响焊缝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焊缝及母材的金相和能谱分析,
分析了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病和借助语篇教授语法的理据,并以虚拟语气为教学范例,阐述了以语篇为依托,以运用为目的语法教学新模式,使语法规则与语篇阅读、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相
为了提高数据密集型计算的计算速度和减少数据传输的通信量,从存储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新的网格存储结构,在设备驱动层实现单一的磁盘空间,采用逻辑卷管理(LVM:Logical Volum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断地改变着城乡的面貌,最直接的就是各地兴起了拆旧建新运动,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有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被
本文基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弊端与优势,探讨了该过程中积极开展分层教学的科学对策。对全面提升集体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