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上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仍在不断增加,我国也有大面积的盐碱地,约为9913×10~4 hm2,而利用栽种盐生植物逐渐缓解盐碱地成为一种很好的生物学方式。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苋科(原为藜科,现归类到苋科)藜亚科滨藜属的泌盐型植物,属于I类盐生植物,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年生草本经济盐生植物之一。种子多型性是许多一年生植物面对不良环境而发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繁殖策略,中亚滨藜根据其分散单位类型和种皮颜色分为4种多型性种子,我们把它们称为平棕、平黑、刺棕、刺黑。本文以中亚滨藜为材料,研究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在NaCl处理下的萌发特性及其影响萌发因素、幼苗阶段抗盐性、光合能力的差异及生理机制、结实特征和生殖分配等方面,深层次的了解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抗盐性的差异,也为深入探究中亚滨藜对盐生生境的适应对策及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大小、比例及形态特征差异分析中亚滨藜种子的小苞片有平刺2种类型,种皮颜色有棕黑2种颜色,即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分为平棕、平黑、刺棕、刺黑4种类型。同种颜色种子的大小、重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种皮为棕色和种皮为黑色的种子的形态结构有些差异:棕种子的种皮相对较薄一些,柔软,没有光泽,而且比黑种子大;黑种子的种皮较坚硬,比棕种子的厚,有光泽。从种子的数量比例来看,扁平苞片里大多是棕种子,而带刺苞片里大部分是黑种子。中亚滨藜棕种子的百粒重比黑种子的大,可能是棕种子较大的缘故。2.萌发期不同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通过结果可得,随着处理的NaCl浓度的不断增加,中亚滨藜4种类型种子的发芽状况都越来越差,对照处理下即没有NaCl处理时种子的萌发状况最好,几乎都萌发,这说明了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的萌发受NaCl胁迫的影响较大。去苞片处理的种子萌发状况明显比不去苞片处理好,说明除了NaCl胁迫能遏制种子的萌发外,中亚滨藜的不同分散单位即两种类型的苞片也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尤其是内含黑种子的苞片抑制作用更强,但是小苞片内究竟有什么抑制萌发的物质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中亚滨藜4种类型的种子在萌发期,同种颜色种子的发芽状况没有显著差异,棕种子与黑种子相比,棕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都比黑种子好,如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且棕种子比黑种子早萌发。3.苗期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本部分实验主要研究了NaCl对中亚滨藜4种植株苗期生长情况的影响,同种颜色种子长成植株的生长情况以及各方面指标无显著差异。4种植株都是在200 mM NaCl处理时长势最好,400 mM NaCl处理时长势最差,说明低盐处理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而高盐则会抑制。中亚滨藜幼苗的株高和干鲜重都是随处理NaCl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种浓度NaCl处理下棕种子幼苗的生物量要比黑种子幼苗大,这与棕种子大且萌发快也有关。中亚滨藜叶片上盐囊泡的数量和体积都与处理的NaCl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有关光合能力方面的指标都是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向,棕色种子生长幼苗的光合能力比黑色种子生长的幼苗略高一些。中亚滨藜4种幼苗叶片的K~+/Na~+比都与处理的NaCl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棕色种子生长幼苗叶片的K~+含量比黑种子生长的幼苗高,而Na~+含量则低于黑色种子幼苗。4种类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SOD酶活、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是在200 mM NaCl处理时得到的值最大,400 mM NaCl处理时明显减小,细胞膜透性和叶片MDA含量都是随NaCl浓度升高而增大,膜受伤害程度也随盐胁迫增大而增加。结果表明,棕色种子生长的幼苗耐盐性稍高于黑色种子生长的幼苗,4种幼苗生长的最适NaCl浓度均为200 mM,400 mM NaCl处理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中亚滨藜多型性种子生殖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中亚滨藜4种植株的生殖分配、整株的种子数、分枝数和节点数以及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上的平刺苞片种子数、果实和种子的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能够使中亚滨藜的生殖分配显著增加,并且提高整株的种子数量和各级分枝每个节点上的种子数。随着处理的NaCl浓度的升高中亚滨藜二级分枝的数目会明显减少,一级分枝数目没有明显变化,由此把更多的资源调配给一级分枝,使其产生更多的果实和种子繁殖后代,植株的各级分枝、各个节点上的平刺苞片种子数、棕黑种子数目也明显增加。实验中植株的扁平苞片种子数显著高于带刺苞片种子数,棕色种子数也明显高于黑色种子数。这种结实格局和生殖分配策略有利于中亚滨藜更好的在各种不良生境中成功定居,可以提高中亚滨藜在盐渍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