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促使中共进一步思考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构建党的基层组织。文章将非公有制企业中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工作在新时期所遇到的问题与面临的机遇作为分析视角,试着为新形势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思考及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大致经历了开始萌芽、深入探索、有序发展和创新建设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0年是开始萌芽阶段,该阶段各地已经开始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初步探索,由于受到政策指导片面、党建理论研究不足和思想认识局限等影响,这个时期的党建工作收效甚微;1991年至1996年是深入探索阶段,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非公有经济出现发展高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也得到相应的扩展,全国各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数量增加十分明显,党组织的影响力较之前有所扩大。在这个阶段,国家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方面的工作开始规范化、统一化及深度化,由区域性的自发组织转化为整体性推进,呈现出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发展态势;1997年至2002年是有序发展的阶段,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在这五年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也顺势推进。截至2002年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21.26万名,发展速度迅猛哪个,党组织增加量已经是1997年的2.9倍。随着党组织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有序发挥作用及有序发展,党组织自我发展机制已初具雏形;2003年至今是创新建设阶段,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责任务在十六大文件和新修订的党章中作了明确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入了全面的创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工作思路日趋成熟,发展方向逐步由从单方重视组织的覆盖转向组织和工作的双重覆盖;从单一抓党组织的组建转变为注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从普遍性要求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大大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拓展水平,党的建设工作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曲折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的地位是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最终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重要载体,并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是必须而且是必然的。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独立性与灵活性,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党员管理,党组织的设立和党员的管理体制,党建意识淡薄,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度大等问题。从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出发,在考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的构建、党建的目的与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益目标,党员的流动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基础薄弱等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中,要从观念上科学认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组织队伍建设;正确正确处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关系,把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与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统筹并重,将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与尊重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发挥党的组织作用与党员个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组织与私营企业主的关系;同时,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创新手段、方法、管理体制,在探索网络化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党务工作保障机制的构架,确定目标责任机制,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及相关配套体制、机制的建立,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提供物质支持、技术支持、政治支持、组织支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和谐构建与职能发挥。这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