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增长,乡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筑节能系统工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东北严寒地区冬季气候条件恶劣,采暖期长达半年,加之极寒气候频繁发生,建筑高能耗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节能意识差,乡村民居仍延用自筹自建的方式,这些因素给乡村民居节能技术的推广带来了阻力。如何在满足室内舒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特点,以经济可行的方式推动乡村民居节能设计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调研和测试为基础,围绕东北严寒地乡村民居采暖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建筑学的视角开展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4个省42个村落进行系统调研,从被访家庭特征、建筑形态特征、围护结构特征、采暖系统特征和节能理念导向5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针对不同建筑形态特征、围护结构构造的乡村民居,进行冬季室内热环境分析,从而找出乡村民居及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能耗计算理论模型和调查研究结果,提炼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的3类关键要素,即:室内外计算参数、建筑形态要素、围护结构要素,进而对乡村民居节能优化展开逐一深入研究。首先,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严寒气候为目标,基于哈尔滨历年气象数据,采用Gumbel分布函数生成不同概率低温的室外气象数据,为节能设计拓展室外计算参数;基于热舒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受访者对热环境的主观反应和热舒适投票等,得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的热舒适温度区间,为节能设计提供合理的室内计算参数。其次,以交互作用为导向,采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方法,选择建筑形态要素作为主变量,分别结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室内计算参数、室外计算参数等辅助变量,运用Design Builder模拟软件分析了交互作用下建筑形态要素与能耗的量化关系;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建筑形态要素对能耗的敏感性。再者,以成本导控为目标,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选择围护结构要素作为主变量,分别结合全寿命周期年限、室内计算参数、室外计算参数等辅助变量,基于外墙、屋面、地面及围护结构整体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函数,运用构建的Gen Opt-Energy Plus优化平台得出能耗和成本共同作用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围护结构要素的最优化参数,并探究了与变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样基于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围护结构要素对能耗的敏感性。最后,提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方法,包括建筑与环境信息集成、优化变量预判与设置、优化目标函数的构建、建筑节能的优化实施4个流程;并以工程实践案例为载体,对综合优化方法进行了过程分析,运用Gen Opt-Energy Plus节能优化平台,得出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设计要素的最优化参数组合,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参考。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的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计算参数;揭示了交互作用下乡村民居建筑形态要素与能耗的量化关系,并确定各要素的敏感性;提出了能耗和成本共同作用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围护结构要素的最优化参数,以及与变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并确定各要素的敏感性;提出了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方法,实现建筑设计要素的协同优化。本研究能够为设计人员开展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对于建造舒适、经济、节能型乡村民居,提高乡村民居的气候应变能力,推动东北严寒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聚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背景中,融合了自然、人工、社会等要素,形成了完整的建筑规模和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是我国历史文
在九十年代全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而这也为我国提出了如何创造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小学建筑的
笔者以北京、天津分区县的四普、五普人口数据为实证研究基础,对两市的人口迁移与空间布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发现京津两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空间接近,但是
我国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明确规定:建筑物的空调采暖年耗电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城市类型之一,是指“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工业化时期对
近年来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将给城市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由于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城市人口不同,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重返城市滨水地段的建设热潮,滨水地段以其独特的水文、地貌、人文、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开
2005年《西安宣言》颁布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遗址的保护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强度背景下迫在眉睫,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强调大遗址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要素流动与集聚理论和城乡人口流动理论,在众多学者及最新国家相关会议对新型城镇化认知的基础上界定了
本文在重新认识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对居住空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居住空间的情感性要求,并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过程中,以模糊情感为切入点,并始终坚持整体体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