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阐释了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另类”——“民族主义文学”创作及其文艺思潮兴起的历史呈现。论文分七个部分。引言部分回顾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本人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持的学术态度及运用的思路,并对于涉及本论文的“右翼文学”和“民族主义”两个关键词作了相关的界定,还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作了简要阐述。第一章分别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发生的历史语境和艺术文化语境阐释了它出现的内涵。文章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于文艺创作的积极影响,并指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绝非单纯的政治背景而引起,文章认为,后来成为“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观点来源于傅彦长、叶秋原等人过去的艺术理论主张。第二章主要从文艺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个人”及文艺与时代三个角度阐述了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中存在的狭义理论基础和片面性问题,并在立足于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作为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的实质。第三章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及其它地域为例,从第一手材料出发,主要从文艺社团的成立、文艺期刊的创办、创作及翻译介绍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各地“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实践形态的复杂性。第四章主要以“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和《大上海的毁灭》为例,分析其作品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征的具体表现,认为过去左翼文坛存在着对其批判不确的片面性,并对黄震遐创作中崇尚武力的思想作了简要的评述。论文的第五章则分别以王平陵、黄震遐、万国安、李赞华、李朴园等“民族主义文学”骨干的创作为个案来进行剖析,以具体文本为主要依据,批判而不简单,有所肯定而又立足事实。论文余论部分则从左翼文坛由于策略的失误和“民族主义文学”正是抓住了时代的某些特征而对于“民族主义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做出了判断。文章还具体分析了“民族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相比影响不够广泛的历史政治、艺术创作根源作了简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