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情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多集中在先秦时期,但直至今日,对情感问题的专门性研究相对较少。儒家情论与道家情论可谓中国古代情感理论中主要的两大思维模式,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共有“自然”(真)这一立论基础,在逻辑上存在“交融”的可能性。嵇康情论恰站在这两者的“交融点”上,其情感理论部分多吸取道家情论的营养,生活实践部分则多遵循儒家情论的模式,并因“至善”(道德)这一点使儒家情论与道家情论得以“整合”在一起。总体而言,嵇康情论更丰富、细致,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到了超越。第一章分别梳理嵇康情论的渊源——儒道两家情论。儒家情论为:血缘性自然情感(孝悌)到道德情感(仁)再到政治情感,属于道德化过程。其缺陷在于血缘性自然情感实际上只具备情感倾向性,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生发,存在着情感“驯服”的漏洞。道家情论为:至德之世的自然情感到性命之情再到天道之情,属于“去道德化”过程。其至德之世的自然情感突破儒家血缘性自然情感的局限,更普遍化,其缺陷在于缺乏对世界的承担精神。第二章论述嵇康情论的时代背景——魏晋“情礼之争”。这场“情礼之争”的实质是儒家情论的“消解”与重建。一方面,“君臣危机”、“仁孝先后”的讨论,“生孝死孝”的选择可视为儒家情论的连锁式动荡。另一方面,儒家情论自身机制的及时更新与道家“自然”观的引入,使儒道两家情论“交融”的可能性有了实现的土壤。第三章论述嵇康情论中的情感理论部分:自然情感到破除“一域之情”到至乐之情。嵇康认为走出“至德之世”的常人的自然情感几乎都会流入“一域之情”的泥沼。对此提出具有“生生”特质的“自然观”,认为天生的并非都是合理的。一面从养生、公私、声无哀乐三个角度展开具体破除“一域之情”的途径;另一面以“至乐之情”为最高境界,使得人们自然“遗落”“一域之情”。由此消弭了儒道两家情论界限,实现了超越。第四章论述嵇康情论中的生活实践部分。嵇康早年家庭经历使他怀有深厚的生活情感(血缘性自然情感)。由这生活情感扩充而来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义”等道德情感,导致他的精神追求无法真正与道家丝丝入扣。恰是这矛盾的经历,使他能够脱离儒道两家情论的窠臼,开辟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嵇康把判断力交托给自己,“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表现出“消极的道德”。而一旦触及自己的底线,他便“义无反顾”,终于死于司马氏之手。最后两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嵇康情论看似平行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交错点在“至善”(道德)这一点上。从整个中国古代情论发展史看,儒道两家情论的思维倾向性必然会产生嵇康情论这样的“结晶”。可见,嵇康情论在中国古代情论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总之,嵇康的一生也是其情论践行的一生。
其他文献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
室内空气污染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讨论话题,其中甲醛超标问题亟待解决。甲醛超标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室内甲醛气体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居民住楼的甲醛问题,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研究领域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当下居民消费比较疲软的中国尤其如此。我国居民消费的滞后已经给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
煤矿冲击矿压、矿震等煤岩动力现象,与岩体的微震事件有着必然联系。介绍了微震法预测冲击矿压危险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我国冲击矿压微震监测技术的初步研究成果,并对微震法需
山东省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支持下,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辖区两个县级市进行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综合示范区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乙肝病毒易感人群Vn+TICV(新
我国中学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起来,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具备地理素养,增强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和选择仍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则被奉为经典。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更多情况下是政治权力运作的结果。朦胧诗距今虽然只有三
在当今中国翻译界,“变译”形式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不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多元化都遭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抵制。因为人们对传统理论仍心存敬畏,不愿或不敢冒犯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研究保留条带煤柱内部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对岱庄煤矿条带煤柱在相邻工作面开采前后进行了不同深度横向变形观测。根据观测结果,确定了该条带煤柱塑性破坏区的宽度,分析了完
<正>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已经磨去了我许多的耐性,偶然在一本书上看见一篇文章,大意就是说,如果遇到让你恼火的事,要发脾气的时候,一定在心里先默数"一,二,三……"我把它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