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葡萄安全品质评价与成因分析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我国西南山地主要葡萄产区之一,该区域的寡日照及高湿条件,致使部分葡萄园果实病虫害发生较严重,需要多次使用药剂进行防控;贵州是有色金属储备丰富的区域,具有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背景,对这种气候特征和土壤背景,葡萄安全品质状况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从贵州省9个县18个乡镇45个葡萄园采集样品,通过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对葡萄果实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评价其安全性,分析影响贵州葡萄安全品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贵州葡萄的质量安全,为贵州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贵州山地葡萄存在农残超标现象,且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区域、不同葡萄品种果实安全品质存在差异,但膳食暴露风险很小。参照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甲霜灵、烯酰吗啉、嘧菌酯和吡虫啉均不超标,百菌清、霜脲氰和三唑酮超标率分别为2%、19%和42%;参照行业标准《绿色食品温带水果》,吡虫啉符合标准,烯酰吗啉和百菌清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和46%。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农残比露地栽培较低;同一葡萄品种,在江口和息烽产区葡萄农残相对较低;同一区域,‘水晶’葡萄农残相对较低。成人每天食用1.09kg贵州葡萄摄入的农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从饮食习惯调查来看,每人每天食用葡萄的量不超过1kg,所以膳食暴露风险很小。2、贵州山地葡萄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且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区域、不同葡萄品种果实安全品质存在差异,但膳食暴露风险很小。参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d不存在超标现象,但有63%样品Pb超标;参照行业标准《绿色食品温带水果》,符合国家标准的样品同样符合绿色食品标准。露地栽培模式下,葡萄重金属含量比避雨栽培较低;同一葡萄品种,在江口和息烽产区葡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同一区域,‘水晶’葡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成人和儿童食用贵州葡萄摄入重金属的量低于参考暴露剂量、风险系数和致癌风险都非常小。3、贵州山地葡萄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种植者使用农药不规范、不科学,而导致这种农药使用问题的原因是葡萄种植者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常识和病虫害防控的基础知识。在葡萄生产中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且多元化,土壤污染、追施肥料、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都可能会影响葡萄果实安全品质,具体贡献率有待后人进一步研究与验证。4、根据贵州葡萄的安全品质及成因分析,结合葡萄生长发育特性,提出对贵州省葡萄安全生产的对策:(1)选择抗性葡萄品种。在贵州葡萄产区,避雨栽培模式下,‘摩尔多瓦’、‘温克’、‘南玉’、‘美人指’和‘火焰无核’葡萄抗性表现较好;在露地栽培模式下,‘水晶’和‘紫秋’葡萄抗性表现较好。(2)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在寡日照、高湿的贵州生态区域,避雨栽培、套袋栽培、高垄栽培、高干栽培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压力。(3)建立葡萄园科学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农药。(4)选择土壤无污染、远离交通要道的园址建园。(5)施用无污染的肥料和灌溉水。(6)加强葡萄种植者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培训。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参保病人的全面覆盖,医院参保病人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从而导致了医疗应收款金额在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
网络信息咨询服务自发展以来,以其便捷性、实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好评。然而面对东西部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的差距,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
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装饰图形的教学,如何对身边司空见惯的形象,并深入理解装饰图形形式原理和丰富多样的处理方法 ,以及如何传承书法等传统图形。
"营改增"使得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也给地方税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地方税体系改革完善亟待进行。文章在分析地方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地方税体系的实施路径,并分税种提出
失地农民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中都出现过,但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复合型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使得失地农民问题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