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两大热点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两大热点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在“三农”问题上,需要突破的瓶颈主要是农民的增收渠道,而在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上,则需要寻求新的支点以达到农村金融的供需均衡。基于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仍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土地上,将农村土地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资本化农村土地,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农村土地金融。这样可以赋予农民获取金融支持的抵押物,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对于“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以及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失为一良策。本文以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为论题,以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剖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引出农村土地金融。同时在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土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政府是农村土金融建设中重要的参与主体。进而通过对政府行为以及我国农村土地金融试点案例的分析,并在坚持农地金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开展农村土地金融要面临的问题和要进行的风险防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是对论文的整体规划,是在确立了研究论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研究的综述确定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所需的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做了说明。第二章,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本章梳理了我国近六十年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历程,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接着由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到农民所有、集体经营,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三次变革:改革开放之后,又经历了两次土地承包。在此基础上,运用产权理论,基于产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得出土地产权不清及残缺是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并对现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做了一些思考,指出只有深刻理解土地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繁荣农村经济。第三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农村土地金融。本章从农村金融需求过剩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出发,剖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而引出农村土地金融。农村土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是有担保的金融,债权可靠;偿还期长,一般实行证券化;兼具有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双重属性。因而现阶段开展农村土地金融不论是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或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必要性,同时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的条件,具备了可行性,但是也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土地抵押权问题。第四章,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比较分析。本章对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村土地金融建立的背景、运作的机理以及各自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同时也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土地金融建立背景、运作机理及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由此总结经验得出国内外开展农村土地金融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建立农地金融体系的启示。第五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政府行为分析。政府是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重要的参与主体,本章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等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深入阐述了政府对农村土地金融建设干预的必要性,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了政府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此说明,政府应该在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合理正确的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第六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现状及案例分析。本章对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的历程做了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以贵州湄潭农地金融试点、重庆江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及统筹城乡下成都农村土地金融支持试点为案例,详尽分析了我国对农村土地金融的逐步探索。第七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的构建。本章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构建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对构建的体系以及承担主体做了详尽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了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模式,即中央政府直接授权各省政府,各省政府再授权各地市州金融办,在金融办内成立农地金融办事处,负责协调管理国土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农地金融业务。其中,国土部门负责农地金融中的相关土地问题,农业发展银行借助政策性发行土地债券筹集资金,农村信用社利用覆盖面广及“亲民”的优势具体开展业务。最后文章对其经营运作和实施步骤进行了大胆的构想,并对目前构建农村土地金融体系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