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拍波调制加热激励ELF/VLF波机理及其传播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yu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功率ELF/VLF调制的高频无线电波能够有效地扰动电离层,形成等效的虚拟偶极子源,并辐射出能够向下传播进入地-电离层波导的ELF/VLF信号。本文基于电离层加热相关理论,建立电离层不同区域的加热模型,分析加热激励ELF/VLF波的机理,研究了ELF/VLF波在电离层和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并计算了其在海面上被接收到的磁场幅值。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电离层中相关参数,并给出国际上常用的电离层参考模型IRI-2012及大气模型MSIS90。利用这两个模型分析了不同纬度和不同时间电离层中电子密度、离子密度、中性粒子密度以及电导率随高度的变化情况。2、以欧姆加热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低电离层加热模型。选取了Troms?和Arecibo两个加热地点进行仿真计算,前者处于高纬地区而后者对应低纬地区。结果表明,当连续波注入时电子温度的饱和时间远大于电子密度的饱和时间;由于不同时间段初始时刻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不同,最终达到稳态时两者的值也不相同。3、在高纬地区和低纬地区低电离层的自然电场分别默认为25mV/m和5mV/m的情况下,计算了方波调制加热时Hall电导率和Pedersen电导率以及电流密度的大小。结果表明,Hall电导率和Pedersen电导率的振荡周期等于调制波频率,并且两者相位相反。在同等加热情况下对比Troms?和Arecibo两个地点的加热结果发现:高纬地区最终得到的振荡电流和等效偶极子源的高度均大于低纬地区。4、在低电离层中,选择了方波调制加热和拍波调制加热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比较了最终得到的等效电流的大小。分析可知,不同调制方式下,最终得到的等效电流大小不同;在同等加热条件下,方波调制的效率高于拍波调制,但拍波调制得到的信号质量优于方波调制。5、高电离层加热不能忽略输运过程,因而相比于低电离层更为复杂。本文将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及连续性方程离散化,采用追赶法求得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给出了拍波加热的理论分析过程,数值模拟了有质动力和热压力产生的电流。结果表明,F层中的有质动力产生的电流远大于热压力,大了约两个量级。6、分析分层电离中的T矩阵。结果表明,地磁纬度越低ELF/VLF波传播的衰减率越大,因此当低频辐射源的强度一定时,高纬地区加热辐射的低频波更能有效的向下传播进入地-电离层波导。在电离层中倾斜向下传播的波,基本上在电离层中都会产生全反射很难继续向下传播,因而在准纵近似的条件下求得分层电离层中偶极子源在海面上产生的场的数值表达式。7、考虑低电离层调制加热和高电离层拍波加热,并将前文中两种加热方式下计算所得到的等效偶极子源的大小和高度代入海面磁场的数值表达式,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两种情况下等效偶极子源在海面上的磁场。结果表明,高电离层拍波加热得到的等效偶极子源高度较高,因而在海面上的磁场大小比低电离层调制加热小了大约1个量级。
其他文献
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减,使得互连线中的电流密度逐渐增大,高电流密度促使互连线中的金属原子发生迁移,原子迁移的不均衡导致了原子通量散度,形成了互连线中的原
随着元件设计理论和制备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光学设备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和模块化。微纳光纤有着尺寸小、低损耗、倏逝场传输、柔韧性好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如今光学领域的一大
德治和法治的主要功能都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社会的客观公正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人与人之间、市场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十分剧烈 ,因此更需
本论文源自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重点研究了辐射前端读出电路。设计了一款64通路辐射前端读出电路原型芯片并测试。该研究对设计新颖的读出电路芯片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
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ADC)具有中等转换速度和中等转换精度,采用CMOS工艺实现可以保证较小的芯片面积和低功耗,而且便于实现多路转换,在功耗、精度、速度和成本方面具有综合优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测试系统中,往往需要多路信号作为激励源,比如机械系统,水声探测系统等。传统的获得多通道信号的方法是使用多个信号发生器/任意波发生器,使用大量相
自1996年,第一支白光LED问世后,由于其寿命长、节能、绿色环保照明等显著优点被喻为新一代照明光源。但由于目前应用于 400 nm近紫外-紫外芯片上的三基色荧光粉主要还是传统
企业基层工会担负着维护职工权益、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维护稳定大局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新时期企业基层工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企业基层工会在企业中的地
随着半导体技术不断向着更为细小的技术节点迈进,与其相关的薄膜沉积、光刻、刻蚀、掺杂技术等工艺被要求快速发展,其中更短的曝光光源波长及更大的透镜开口率在实现微细加工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表皮葡萄球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患者60份标本中分离的细菌,用DLOFOSUN-11半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