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及与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分子标记的鉴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菇是一种异宗结合的食用蕈菌,具有由两个不连锁的交配型因子(A和B)控制的四极性交配系统。本研究以13个香菇菌株为材料,采用培养基转换培养(OWE-SOJ技术)和核迁移试验等方法对各菌株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因子组合进行了准确鉴定,并对其中可能产生了次级重组体的HL01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同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集团分离析(RAPD/BSA)、代表性差异分析(RDA)和简并引物PCR等分子标记技术,搜寻、鉴定了与香菇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所得标记的序列结构、基本属性等作了初步探讨。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对供试13个香菇菌株进行常规交配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OWE-SOJ技术和核迁移试验对各菌株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因子组合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应用OWE.SOJ技术,可以观察到3种形态明显不同的菌落,即由.A≠B≠配对形成的具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由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栅栏型菌落及由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核迁移试验表明,核迁移仅出现于A=B≠反应中而不出现于A≠B=反应中。由于这两种方法均可清楚区分通常无明确形态差异的A=B≠和A≠B=反应,因此,用于香菇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因子的准确鉴定是行之有效的。 在对上述13个香菇菌株进行交配型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表现特殊的菌株HL01。在其担孢子随机两两配对的132个组合中,不亲和组合与亲和组合之比为82:50,X<2>值为11.00,极显著地偏离不亲和组合与亲和组合之比为3:1的理论X<2>值。用4种标准测交菌株进行交配试验表明,在该菌株的189个供试担孢子中,有161个可分别归于4个标准测交菌株A<,1>B<,1>, A<,2> B<,2>、A<,1>B<,2>和A<,2>B<,1>所代表的4种正常交配型,但其余疑似次级重组的28个则不能归于其中任何一类。用两两配对法对这28个担孢子进一步进行交配型分析,鉴定出了A<,1>B<,3>,A<,1>B<,4>、A<,2>B<,3>、A<,2>B<,4>、A<,3>B<,2>和A<,3>B<,5>等6种交配型的单核体,表明HL01的A、B交配型因子内部均发生了重组。A、B因子的重组率分别为8.47%、11.64%;A因子至少含有2个亚单位,B因子则可能由不止2个亚单位构成。随后的结实试验显示,至少含有一个这些次级重组体的可亲和配对均具有结实能力。 为鉴定与香菇交配型因子相关的分子标记,我们采用了RAPD/BSA、RDA和简并引物PCR等方法。其中,利用简并引物PCR获得了一条与香菇HL01菌株B<,2>交配型因子共分离的DNA片段(773bp)。序列分析显示该片段属于信息素受体,表明香菇中B因子的遗传基础与两种模式蕈菌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是一样的。同时,利用简并PCR.法得到香菇中.MIP基因片段(419bp)。己证实在其它许多蕈菌中,MIP基因与A交配型因子是紧密连锁(<1kb)的,因此,本研究利用简并PCR法所获得的香菇的MIP基因片段,为进一步证实香菇中A因子与MIP基因的连锁关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最后,我们对已获得的B因子片段及MIP基因片段用TAIL-PCR和反向PCR.方法进行了步移。对B<,2>因子片段由773bp延长到3119bp,通过BLAST搜索GenBank中的类似序列,可以推定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近乎完整的香菇B因子信息素受体基因组DNA序列。对MIP基因片段,则由449bp延长到2134bp,根据BLAST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在香菇中MIP基因与A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而为A因子的克隆、测序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从5个天然居群(江西三清山、安徽休宁、浙江临安、湖南阳明山自然保护区、阳明山老屋场)采集华东黄杉样本,以改良的CTAB法从华东黄杉叶片中制备模板DNA,优化了PCR循环参数,建立
本研究以分离具有杀虫活性的附子二萜生物碱化合物为目标,采用优化的工业化提取、分离纯化方法体系,以获得可大量制备的二萜生物碱化合物单体。研究确定了乌头生物碱的优化粗提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腔以外其他部位,并具有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疾病。该病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