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的搭配结构及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理论语言学界的关注。针对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词语与整体句式的互动关系,许多语言学理论都曾积极尝试做出充分的描述和有力解释,尤其是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成为近些年来理论语言学中的研究热点。Goldberg认为,形式和意义密不可分,它们紧密结合为一个“象征单位”,她以丰富的语料论证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且该意义无法从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这种“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语言哲学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句法观,为句法研究拓宽了思路,而且构式语法对语言的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指的是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同时出现在一个相邻的修饰限定结构中,形成一种看似矛盾的语义搭配关系,但最终所要表达的却是单一的褒义(Wang Jun 2015:80-81),如“帅呆了”“酷毙了”“美得要死”“好得要命”等。虽然逆向性搭配并非仅仅存在于形容词和程度补语的搭配中,在动词短语中也存在,如“喜欢死了”“爱得要命”等,但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较为深入细致地把问题弄清楚,本研究仅关注汉语中形容词与程度补语之间的逆向性搭配关系。随着对“特殊构式”和“边缘构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单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特殊构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单独从构式语法的视角无法全面深入分析一个新结构的生成机制。例如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演变过程需要采取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历时语法化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探讨。第二,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的词类,比较复杂,有些成分本身并没有“程度义”,因此单纯运用构式语法无法解释这些词“极性程度义”的获得机制。第三,不同语法结构的能产性差别悬殊,有些是高度能产的,有些则只限于个别词语的搭配,针对这种现象构式语法理论也无法全面解释构式部分能产性的深层原因。第四,构式语法理论无法全面解释一个特殊构式跨语言的普遍性。我们认为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种族的语言中会存在相似的特殊用语,其生成机制也存在相似之处。鉴于此,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对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特征、生成机制、部分能产性和普遍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将符合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贬义词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即34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与阐释。其次,本文从历时考察与共时考察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最后,通过汉英对比分析来揭示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英汉语大型语料库,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CCL)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二是从网络以及从前人的研究文献中提取的语料。三是作者根据一般使用规范自造的例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中之所以使用后两种语料,主要是考虑到所研究的逆向性搭配的性质比较特殊,因为这类搭配属于非常规的表达方式,主要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时效性比较强,一般的语料库往往不能及时收录或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基于前人对汉语程度补语的划分与总结,限定了汉语逆向性搭配中贬义程度补语的范围,并分别对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贬义程度补语和褒义形容词的词汇语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在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构式特征进行了阐释。在句法特征上,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四种图式构式“A+补语+了”“A+得+补语”“A+补语”和“副词+A”的句法特征进行描述,并对粘合形逆向性构式和组合形逆向性构式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区分;在语义特征上,我们提出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的双向互动;在语用特征上,我们认为汉语逆向性构式既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异常搭配”。其次,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首先从历时语法化的视角探讨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中揭示了该结构的语法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演变机制中包括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义虚化机制中,汉语逆向性构式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不会孤立地发生语法化,程度补语的语法化离不开整体构式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三个方面。第三,本文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数量有限,主要与它的构式义—“极性程度义”有关,并且构式对其补语和述语成分具有规约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构式具有部分能产性。这种部分能产的功能使其能够接纳一些非常规成分进入该构式。与此同时,语法化项的语法化程度与构式的能产性成正比,即语法化程度越低,与其搭配的词类范围越窄,构式的能产性则越低。反之,构式的能产性则较高。最后,本文从汉英对比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构式的普遍性。逆向性构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汉语语言中,至少在英语语言中也存在,如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等。为此,本文以英语逆向性构式为辅助语料,对汉英逆向性构式的基本构成成分以及两种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本文不仅揭示了逆向性构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普遍性,而且也说明了普遍性的存在并不否定每一个具体的构式拥有自己的特点,有特定的、不同于其他搭配的独特之处。相似性更多地存在于较为抽象的层面上,但在具体细节上,尤其是在英语逆向性构式中使用禁忌词语时,一些特殊的特征体现得比较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内容上。与以往研究中基于形式与语义相互冲突,或者形式上单方面冲突的“特殊构式”或“边缘构式”不同,本文所研究的汉语逆向性搭配的特点在于形式上符合普通语法的规范,但语义上却存在显著的冲突。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此外,研究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具有丰富的语用修辞效果,它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异常搭配”。其次,在理论构建上。本文采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上看,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描述了汉语逆向性构式在句法特征方面上的灵活多变,以及构式义和词汇义上的双向互动的语义特征。从微观上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中贬义词的实词虚化以及构式义由具体演变为抽象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将这两种理论进行结合,弥补了构式语法理论单方面解释的不足,充分利用了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从整体到局部两个方面对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机制以及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从汉英对比的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研究发现,在形式上汉英两种逆向性构式都存在“副词+A”的句法结构,如“狂美丽”、damn good。在生成机制方面,汉英逆向性构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句法演变机制都有重新分析和类推的特征,语义虚化机制都包含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这些过程。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共性语言特征的传承,而语言的创新则需要创造性地产出不同于常规范式的语言结构。然而,若要保证创新结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甚至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创新的过程中顾及规约的力量,平衡好新旧信息的结合方式以及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