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未来多年当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交通设施、住房保障、公共医疗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构成了未来投资发展的主要方向。PPP模式的应用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巧,也为地方政府分担了很多风险。然而,PPP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项目合同体系的不完善、项目绩效监控不力、项目的风险分担不合理不能适应项目的变化和项目的补贴或者收益分配不合理等等。特别的,社会事件所触发的社会风险(Social Risk)已严重威胁到PPP项目生存能力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稳定,成为PPP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等诸多阶段无法回避的干扰源。因此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社会风险动态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及脆弱性理论,以多主体建模及系统动力学为基础,采用计算实验的方法,力图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社会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选题背景及价值入手,分析当前PPP模式应用过程中受到社会风险危害的严重性,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当前研究的不足与趋势。然后,通过研究社会风险理论、脆弱性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明确了社会风险及脆弱性的内涵与特征,发现脆弱性与风险之间关系。在理论基础上,明确PPP项目社会网络构建方法,识别PPP项目利益相关方作为网络节点,分析利益相关方间关系强度为网络间的线赋值。然后,描述了社会网络特征定量描述,分析脆弱性与网络特征值间的联系,并用网络特征值计算网络脆弱性。识别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社会风险,明确脆弱性与风险间的正相关关系,确定用网络脆弱性评估社会风险。对PPP项目过程中网络个体受风险干扰后的情绪倾向与演化,并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随后,分析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强度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建立关系强度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将两个模型整合,在Anylogic软件上构建PPP项目社会风险评估计算实验模型。最终,本研究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香港西区海底隧道案例,模拟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社会网络的演变,统计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强度的变化趋势,及整个社会网络脆弱性变化趋势,并对该项目PPP合同期内的社会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与案例实际事件发生时点的对比,证明模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均满足要求。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结论,并进行展望,认为项目运营移交阶段由于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强度差距加大等原因,受到社会风险干扰的可能性最大,应重视社会风险的影响,严加防控,采取有力手段降低社会风险的发生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