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分析和疗效评价

来源 :四川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2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的手术方式在不断改进,从既往以达到“术后干耳”为主要目的的“病灶清除术”,逐渐发展到了目前尽可能以“改善听力”为目的的“功能重建术”。由于中耳解剖结构复杂,手术理念及手术方式不一,以致术后疗效不同。本研究将分析目前较为常用的四种术式进行治疗的CSO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评价不同术式的术后疗效,旨在总结临床结果,尽可能达到规范化治疗。方法:收集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39例(246耳)CSOM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病程、术前听力、术中所见病变侵犯范围及合并疾病情况等),根据手术方式将上述病例分为四组:乳突根治术组82耳,单纯鼓室成形术(Ⅰ型)组40耳,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Ⅰ型)组30耳,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Ⅱ型)组94耳。比较四种不同术式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听力及术中病变侵犯范围情况,分析不同术式之间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随访患者9个月~3年,观察四种不同术式患者术后的干耳情况、听力变化、并发症、生存质量变化和术后满意度评分情况,以及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情况,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价不同术式治疗CSOM的疗效。结果:(1)乳突根治术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人数均较其他三组多(P值均<0.009),术前气导和骨导听阈平均值皆较其他三组高(p值均<0.001),术中见该组患者病变侵犯范围也较其他三组更广且病变程度更重。(2)乳突根治术、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Ⅰ型)、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Ⅱ型)三组患者术后干耳率分别为96.34%、100%、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乳突根治术组患者的术后气导、骨导听阈平均值均较术前提高(p值均<0.05);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的术后气导听阈平均值都较术前降低(p值均<0.001),术后骨导听阈平均值与术前相比皆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术后气导改善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四种术式术后患者主观听力提高率分别为9.76%、82.50%、70.00%和82.98%,乳突根治术组患者主观听力提高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值均<0.001),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主观听力提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4)乳突根治术组与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Ⅱ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乳突根治术组患者较单纯鼓室成形术(Ⅰ型)组和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Ⅰ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高(p值均<0.009);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术后移植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5.00%、100%、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种术式组患者术后整体生存质量提高率分别为70.73%、80.00%、80.00%和7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术式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基本满意所占比例分别为98.78%、100.00%、100.00%和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术式组患者术后对病情的担心程度降低率分别为89.02%、90.00%、93.33%和9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术后干耳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上述四种手术方式治疗CSOM均取得满意疗效。(2)从术后生存质量、手术满意度等主观方面评价手术疗效,上述四种手术方式治疗CSOM同样获得满意效果。(3)乳突根治术组患者较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合并疾病更多,术前听力水平更差,病变范围更广,病变程度更重。(4)三种鼓室成形术组患者术后听力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而乳突根治术组患者术后听力水平较术前下降。(5)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在清除病变的前提下,尽可能行鼓室成形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 N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和右心功能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中的变化,研究其在APE患者临床
第一部分   PTCA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制作猪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及判定   目的:探讨PTCA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判定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二位的致死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改善其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高脂血症通过影响红细胞膜脂质双层和骨架蛋白,使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由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