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死崇拜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为了生存;生殖,是种的繁衍,是为了永远的生存。生存与永远的生存,跟生命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强大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生命强力便成为了原始先民最为迫切的愿望。渴望之极,便产生了崇拜,此为生殖崇拜产生的渊源。而这种生命强力从一开始就带有原始性、野蛮性、坚韧性,也是莫言在小说中所高度赞赏的。可悲的是,高度赞赏的背后竟是无奈的失落,失落的是这种生命强力的逐渐衰退和日益消逝。激昂的赞赏和无奈的失落,交杂在一起,更是让莫言那颗本已敏感的心,颤抖不已.本文正是以“生殖崇拜”相关理论为支撑,去揭开莫言小说那层神秘的面纱,感受那本属于生命本身的动人魅力。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有关生殖崇拜的具体生命演示,在这些具体的生命演示中,那“丰乳肥臀”的大地母亲、如血似海的“纯种的红高粱”以及敢作敢为的“我”的祖先们仿佛是更具代表性。   第二章主要探讨在这些具体的生命演示背后,在那原始而神秘的生殖崇拜现象之下,激荡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强力,这种生命强力又是贯穿在莫言小说中的一条生命线。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生命线正渐渐地被文明所“阉割”,这似乎又成了莫言心中所无法抹去的哀伤与无奈。   第三章主要剖析莫言之所以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都置身于那样一个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生命骚动的感官世界,让我们分分秒秒都感受到一种生命强力的魅力,原因就在于他那强大的感官能力以及与原始思维暗合的思维形式。强大的感官能力和原始思维又源自于他孤僻内向的性格和特殊的童年生活。   最后指出莫言小说创作的局限,无节制的崇拜反而会造成一种生命力悖论。
其他文献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伴随美国亚裔研究学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民权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化”运动的反动,作为华裔群体建构身份、重构历
卢梭指出:“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1))的确,“在洞察人的心灵方面,卢梭是无与伦比的专家”~((2))。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并对此颇有微词。他对“布尔乔亚”问题的敏锐觉察使我们意识到,在外表华丽的时代欢歌中已暗藏了风起云涌的现代性危机。一个人在生存中所必需的东西是有限的,但在虚假的文明和工具理性疯狂推进的环境下,人较之以往的自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