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肝脏移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选择。慢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肝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肝功能持续性障碍为特征,尤以黄胆、AKP及?-GT的增高为突出。发生率早期报道为15%-20%,近年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下降的趋势,一些中心报道为3%-5%,小儿肝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达8%-12%;慢性排斥反应发生一般在移植术后60天及一年内,但无严格限定,少数发生在2-3周内,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肝功能失代偿,而使受体再移植或死亡。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须结合临床症状、放射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表现。其病理诊断标准:(1) 大多数胆管萎缩或核固缩,有或没有胆管消失;(2) 泡沫细胞动脉阻塞性病变 (3) 多于50%的汇管区内的小胆管(直径小于60μm)的消失。 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原因尚未明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是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回顾性的调查发现长时间的亚临床的CMV感染导致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率增高,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胆道消失主要发生在持续CMV感染的患者,对胆道消失患者的移植肝脏进行原位杂交,发现肝细胞、胆管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有CMV-DNA的存在;其它临床调查也发现CMV感染与VBDS密切相关,CMV感染增加移植心、肺、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实验发现,在急性排斥反应的基础上感染CMV,能加重胆管及其周围的炎症反应,加重胆管损伤,免疫组化显示胆管细胞有明显的CMV抗原的表达。CMV感染肝细胞的体外研究发现,感染的肝细胞内有CMV的大量复制与细胞溶解,认为CMV可通过有效地使感染细胞的溶解而直接引起肝实质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