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南打洛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其新活动特征记录了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的最新构造活动信息。本研究通过卫星影像分析、现场追踪调查、探槽开挖、年代样品采集和测试以及断错微地貌大比例尺测绘等工作,对打洛断裂的几何细结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打洛断裂与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的构造转换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打洛断裂是一条全新世左旋走滑断裂,走向N70°E,倾向SE,局部倾向NW,倾角较陡。该断裂西南起自缅甸景栋盆地北缘,北东向经勐拉进入我国云南境内,再经打洛、勐板、勐混、格朗和,一直延伸到景洪盆地,全长150余公里,由多条分支断裂斜列或丛集展布。(2)打洛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主要表现形式有:断层沟槽、断层垭口、断错山脊、基岩陡崖、断层陡坎、断陷凹坑、线性山脊(沿断裂走向线性延伸的单薄山脊)以及冲沟左旋等。山脊、水系和台地的断错距离从几米至十余公里不等。根据1:20万区域地质图,断裂左旋错断了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及巨型石英岩脉,水平错距分别为(11.9±0.3)及(10.6±0.8)km;断裂同时还断错了湄公河上游二级支流南垒河与南览河,水平错距分别为(11.3±0.3)km及(10.8±0.6)km。代表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以来的最大累积位错。断裂东西两端分别为景洪和景栋两个拉分盆地,断裂控制了打洛、勐板、勐混、格朗和等多个第四纪盆地的发育。(3)打洛断裂全新世以来一直有活动,通过对多个断层剖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打洛断裂最近一次活动时间为(482—850)a B.P。同时,本文对打洛断裂的滑动速率进行了厘定。在帕盆村北,冲洪积阶地有明显左旋位错,通过位错测量和年代样品测试,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上限为(2.5±0.1)mm/a,在曼麻榜,台地被断层错断,根据位错值测量和年代样品测试,得到滑动速率下限为(0.8±0.1)mm/a。假定断裂滑动速率保持恒定,根据沿断裂地质体最大位错平均约(11.2±0.5)km,估算其走滑活动构造转换时代应为(6.6±0.3)Ma B.P,即新近纪。(4)本文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482—850)a B.P、(3640—3680±30)a B.P和(7250—7025)a B.P,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复发周期为约3000a。(5)晚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约16 Ma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越过红河断裂,川滇地块往南东逃逸最快,红河断裂开始右旋走滑,导致滇西南断裂体系整体发生构造转换,北东向断裂开始左旋走滑,次级块体发生书斜式顺时针旋转,并积累应变能,早更新世晚期龙陵—澜沧断裂开始形成。打洛断裂的左旋走滑是红河断裂右旋走滑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的南边界应在黑河断裂和红河断裂所夹持的右旋走滑体系,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红河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