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褐藻在工业、医药、养殖等中有着广发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海参、鲍鱼等养殖规模的扩大,褐藻新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扩增,导致人类对褐藻资源无节制的采集,造成了近海岸环境的破坏,导致海藻场大面积退化和消失,褐藻资源逐渐匮乏。深入研究环境因子对褐藻生长和营养组分积累的影响在人工栽培中尤为重要,通过不同条件对褐藻的研究,使我们更好的掌握褐藻的生长特点,通过环境因子和营养组分的关系,为人工的培养和获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实验对象,综合检测其生长速率、蛋白质、灰分、脂质、光合色素、褐藻胶、墨角藻黄素和褐藻多酚等方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褐藻的相关生长和营养组成的特征:(1)山东荣成不同潮位鼠尾藻生长及化学组分的季节性变化。材料选自山东荣成爱莲湾俚岛海区野生鼠尾藻,对其生长及化学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每1-2月观察鼠尾藻生长情况;并于3月、6月、10月、12月大潮期间采集鼠尾藻样品,进行长度、生物量及化学组分测定。结果显示,潮间带鼠尾藻在5-7月份生长最快,同一时期中低潮位的鼠尾藻长度及生物量比较大;鼠尾藻蛋白及灰分含量比较高,且随季节变化;褐藻胶变化范围为20.3-33.02%,在生长快速的6月份含量最高;但墨角藻黄素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6月份显著低于12月及3月份;褐藻多酚变化范围为0.32-3.82%,3月份褐藻多酚含量最高。月份变化对鼠尾藻的褐藻胶、墨角藻黄素、褐藻多酚含量影响大于潮位对这三种组分含量的影响。(2)温度和光照对铜藻生长和营养组分的影响。材料选自2017年1月采集荣成海域的海带养殖筏架上的铜藻,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对其生长、光和色素、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对这三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P<0.05)。铜藻在5-20℃,50-300μmol/(m2·s)下均可生长,且最适条件为:20℃,200-300μmol/(m2·s),特定生长率较高。温度高于25℃藻体基本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现象。25℃、50μmol/(m~2·s)时铜藻光合色素的积累。藻体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在10℃和20℃含量最高,两者在不同光照下却差异不显著。在5-10℃、50μmol/(m2·s)时,灰分和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在10℃和25℃最低,不同光照下无显著性差异。褐藻胶含量在10℃、100μmol/(m2·s)时最高,墨角藻黄素含量在10℃、50μmol/(m2·s)达到最大。褐藻多酚含量在低温5℃或高温25℃,200μmol/(m2·s)-300μmol/(m2·s)的高光下达到最大。(3)不同加工工艺对铜藻墨角藻黄素(fucoxanthin)含量的影响以铜藻为实验材料,采用自然新鲜状态、冷冻状态(-28℃)、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及热风干燥(40℃、60℃、80℃和120℃)这5种不同状态下的藻体为原料,利用比色法,测定并比较其对铜藻中墨角藻黄素含量影响。样品干燥后受氧化的状态由优到劣次序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40℃>热风干燥60℃>热风干燥80℃>热风干燥120℃。干燥时间由短至长为: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铜藻中墨角藻黄素含量排序为:自然状态>冷冻状态>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自然状态下的墨角藻黄素含量最高,为1.957mg/g;120℃热风干燥条件下,岩藻黄含量最低,为0.367mg/g;热风干燥中墨角藻黄素含量次序为40℃>60℃>80℃>120℃差异显著;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和40℃热风干燥之间差异不显著。从干燥时间,干燥后铜藻状态和墨角藻黄素含量三方面综合来看,40℃热风干燥下铜藻的墨角藻黄素含量较高,且方法成本低、操作简易,为最优的干燥方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