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旅行中“建筑”幸福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1969-)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一部作品问世,除去2012年新出版的Religion for Atheists: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他的文学之旅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二十多岁发表的“爱情三部曲”——《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中期的《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步入中年后的《身份的焦虑》、《幸福的建筑》《工作颂歌》、《机场里的小旅行》。德波顿正是在其文学旅行中对现代伦理主题进行了思考,在文学叙事中“建筑”幸福。阿兰·德波顿将他的文学叙事放置在现代伦理语境中,或者说现代伦理问题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议题。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称其创作的中心是“哲学式的伦理”或者“伦理式的哲学”。首先,爱情失意是德波顿开始文学之旅的直接动因之一。同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发现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具有某种“救赎”作用。于是,在随后的文学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选择。其次,德波顿对伦理主题的思考方式主要是辩证的哲学式,既揭示出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弊端,也鼓励人们充满希望和追求幸福。第三,随着德波顿文学创作的成熟,他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宣传积极的人生态度,开办了“生活的学校”,力图让人们在俗世的纷扰中看到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无论哪种形式,德波顿想传达给大家的都是一份内心的“慰藉”。他在用自己慰藉的哲学“建筑”幸福。于阿兰·德波顿自身而言,对于幸福伦理的探讨还远远没有完结,他将在文学创作的旅途中继续前行;而在现代伦理语境中,如何克服现代的弊端走向幸福,单凭“慰藉的哲学”是无法实现的。他的“现代”眼光,使他与现代生活靠得太近,无法有距离地来加以审视何以在启蒙之后,理性的膨胀反而起了反作用?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相比,究竟失落了什么?人们在像他所说真正投入生活之后,又该如何面对分解出的不同“自我”?……由此可见,德波顿对现代伦理的探讨是“未完成的”,这既是他现在创作的局限,但也为他未来的创作提供了空间。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符合我国历史变革的特殊历程,是历史逻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先进文
慕名北京的马连道。驾“夏利”从天津至杨村,走下道奔“京通快速”,进北京由东往西,行至马连道,用了4个多小时,充分领略了现代化城市“塞车”的艰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研究指向,就是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与政治心理之中,最终在治国理政素养与治国理政行动及其二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