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曲池、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PLCγ/DAG/PKC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荨麻疹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曲池、血海穴位针刺干预手段,通过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蓝斑面积、组织形态学以及血清IgE、组胺水平变化,探讨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检测皮肤组织中PLCγ/DAG/PKC水平变化,研究针刺改善荨麻疹大鼠模型分子生物学的机制,丰富针刺干预荨麻疹的现代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荨麻疹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35只:随机选取3只大鼠用以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8只。1.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采用卵白蛋白(鸡)联合卡介苗注射法制备抗卵蛋白血清;将抗卵蛋白血清1∶10稀释后,-20℃冷冻,备用。2.干预方法:各组大鼠采用预处理的办法进行针刺或西药干预7天,1次/天:(1)针刺干预方法与参数:参照《实验针灸学》大鼠穴位定位,取双侧曲池、血海进行针刺治疗,将大鼠清醒状态下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采用0.20 mm×25 mm毫针,垂直进针3-5 mm,连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m A,以连接电针仪的肢体出现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 min/次。(2)西药干预方法:以抗组胺药氯雷他定为西药对照治疗,按照成人用量10 mg/d的标准,根据人和动物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换算用药量,将氯雷他定片稀释后灌胃。3.建立模型:采用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法复制荨麻疹大鼠模型:注射抗卵蛋白血清稀释液:取材前48h,各组大鼠以水合氯醛浅麻醉大鼠后,在其背中线两侧距脊柱1.5 cm范围内剪毛,用记号笔在各组大鼠背部皮肤拟注射点位做好标记;于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脊柱两侧标记点处皮内对称注射稀释的抗卵白蛋白血清(0.1 m L/点),使其形成类圆形皮丘,空白组仅给予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48h后,各组大鼠均在尾静脉注入含1 mg/m L卵白蛋白、0.5%伊文斯蓝的0.9%氯化钠溶液(1m L/100g)进行抗原攻击,以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4.取材与检测:抗原攻击后30min,将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血清。测量大鼠背部过敏区域蓝斑直径和伊文斯蓝渗出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PKC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未见蓝斑出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蓝斑增加非常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极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细胞排列规整、层次结构非常清楚,真皮层内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化明显、细胞间隙显著水肿、层次结构异常紊乱,真皮层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质变薄、组织间隙及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轻。4.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变化: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空白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鼠曲池、血海穴可以通过调控肥大细胞PLCγ/DAG/PKC信号通路,减少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以改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以降低荨麻疹动物模型皮肤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大鼠模型背部过敏区域皮肤组织蓝斑面积和伊文斯蓝渗出量,最终达到防治荨麻疹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描述母乳喂养自我效能(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BSE)水平现状,探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的混合性方法,分析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1.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横断面设计,利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辽宁省某三甲医院产后康复调养中心门诊就诊的152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因庆大霉素诱发的耳、肾毒性大鼠模型,观察三焦经络的良性电针刺激、从肾论治方药及针药并举三种防治方法分别对庆大霉素诱发的耳肾损伤大鼠耳蜗、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对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含量及血清中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的影响,探讨针药并举对庆大霉素诱发耳、肾毒性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
目的:本研究通过整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资料,探求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以及简要的遣方用药规律等,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诊治提供资料,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文献研究: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中药内服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整理其中的年龄、性别、证型证素及所用
目的:通过调查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探讨创伤后成长与感恩、病耻感、复发恐惧的相关性,确定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为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康复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10月-12月就诊于嘉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
目的: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医角度探讨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遣方用药提供文献数据支持;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现代药理角度研析从文献中提取的核心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近十年左右有关中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制定纳入及排
目的:通过对应用消炎方联合塌渍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6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消炎方联合塌渍疗法对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作用,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64例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每32例为一组,共两组。每组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中药消炎方疗法,试验组则应用
目的:通过收集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法评价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有效性。研究整理治疗H型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探究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的主要中医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临床用药以及遣方规律。材料与方法:以“中医药”、“中药”、“H型高血压”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
目的:通过对应用中药复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应用中药复方与单纯西药疗法对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的设计合理有效的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医学网络、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Cochrane L 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
目的:比较研究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针对肩周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手法、治疗穴位等方面的诊疗差异,阐述其各自优缺点,以期促进中泰按摩结合的创新和发展。材料与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TCI、Science Direct、MULKC及泰国大学泰医专业的图书馆,将所获得的文献作为研究工具。以“泰医”、“中医”、“肩周炎”、“冻结肩”、“死肩”、“泰式按摩”、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健脾化瘀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寒热错杂、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计36例。试验组(中药组)、对照组(安慰剂组)采取随机法以2:1的比例,分为24例、12例。服药24周,随访24周,共计48周。比较服药前、服药后、随访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