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荨麻疹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曲池、血海穴位针刺干预手段,通过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蓝斑面积、组织形态学以及血清IgE、组胺水平变化,探讨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检测皮肤组织中PLCγ/DAG/PKC水平变化,研究针刺改善荨麻疹大鼠模型分子生物学的机制,丰富针刺干预荨麻疹的现代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荨麻疹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35只:随机选取3只大鼠用以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8只。1.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采用卵白蛋白(鸡)联合卡介苗注射法制备抗卵蛋白血清;将抗卵蛋白血清1∶10稀释后,-20℃冷冻,备用。2.干预方法:各组大鼠采用预处理的办法进行针刺或西药干预7天,1次/天:(1)针刺干预方法与参数:参照《实验针灸学》大鼠穴位定位,取双侧曲池、血海进行针刺治疗,将大鼠清醒状态下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采用0.20 mm×25 mm毫针,垂直进针3-5 mm,连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m A,以连接电针仪的肢体出现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 min/次。(2)西药干预方法:以抗组胺药氯雷他定为西药对照治疗,按照成人用量10 mg/d的标准,根据人和动物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换算用药量,将氯雷他定片稀释后灌胃。3.建立模型:采用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法复制荨麻疹大鼠模型:注射抗卵蛋白血清稀释液:取材前48h,各组大鼠以水合氯醛浅麻醉大鼠后,在其背中线两侧距脊柱1.5 cm范围内剪毛,用记号笔在各组大鼠背部皮肤拟注射点位做好标记;于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脊柱两侧标记点处皮内对称注射稀释的抗卵白蛋白血清(0.1 m L/点),使其形成类圆形皮丘,空白组仅给予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48h后,各组大鼠均在尾静脉注入含1 mg/m L卵白蛋白、0.5%伊文斯蓝的0.9%氯化钠溶液(1m L/100g)进行抗原攻击,以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4.取材与检测:抗原攻击后30min,将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血清。测量大鼠背部过敏区域蓝斑直径和伊文斯蓝渗出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PKC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未见蓝斑出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蓝斑增加非常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极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细胞排列规整、层次结构非常清楚,真皮层内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化明显、细胞间隙显著水肿、层次结构异常紊乱,真皮层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质变薄、组织间隙及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轻。4.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变化: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空白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鼠曲池、血海穴可以通过调控肥大细胞PLCγ/DAG/PKC信号通路,减少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以改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以降低荨麻疹动物模型皮肤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大鼠模型背部过敏区域皮肤组织蓝斑面积和伊文斯蓝渗出量,最终达到防治荨麻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