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高频动力分析的轮轨接触简化模型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i0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确预测高频动力作用下的轮轨相互作用和瞬态滚滑行为一直是轮轨关系研究的基础也是该研究领域的难题之一。针对轮轨高频动力作用问题,传统上多采用动力学方法,该方法计算时间成本低但在高频动力条件下的计算精度不足。近年来,虽然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的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已逐渐成熟,可适用于轮轨高频动力作用的计算,但计算成本过高,很难应用于大批量或实时分析。本论文建立了基于显式有限元的三维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和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车辆动力学模型,详细对比了三种模型在典型短波波磨激励下的动态法向接触力预测结果,提出了适用于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法向接触修正模型,在保持计算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其高频法向接触力预测精度。第一章首先综述了国内外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轮轨接触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动力学模型与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在分析轮轨滚动接触方面的优缺点,阐明了改进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中法向接触模型的必要性。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本论文所建立的三个分析模型,具体包括基于显式有限元的三维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和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及车辆动力学模型。因本论文重点关注轮轨接触模型,模拟了严格意义上的Hertz型接触(即动力学模型中Hertz弹簧的适用工况),且在建模过程中大大简化了与接触无关的结构与部件,既降低计算成本,也杜绝了过多结构振动对轮轨接触力结果的干扰,有利于对比接触模型的影响。为保证可比性,轮轨几何、质量及悬挂或支撑条件等在各模型中均保持一致。具体模型特点:(1)瞬态滚动接触模型考虑了真实三维接触体的几何形状、弹性变形和结构、连续性振动,以及接触界面上的三维短波波磨不平顺,与滚动相关的自旋和陀螺仪效应自动包含其中,优点是计算精确,缺点是计算成本高;(2)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将车轮表征为刚性体,钢轨为铁木辛柯梁,考虑轨道参振,优点是计算成本低,缺点是高频条件下计算精度下降;(3)车辆动力学模型与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差异在于其不考虑钢轨的振动。第三章中,针对Hertz接触工况,详细对比了典型钢轨短波波磨(波长20~140 mm、波深0.01~0.20 mm)激励和150~500 km/h速度条件下上述三种模型预测的高频法向接触力结果。发现,相比瞬态滚动接触模型,两种动力学模型高估了波磨激励的接触力,且未考虑钢轨弹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高估量更大。就所考虑的工况(波磨波长30~140mm、波深0.01~0.2 mm、速度150~500 km/h)而言,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车辆动力学模型相对于瞬态滚动接触模型的最大高估量分别为静轮重的46.6%和76.7%。对于不发生轮轨脱离的浅波磨而言,三种模型预测法向接触力幅值均与波磨波深线性相关,待波深增至发生轮轨脱离以后,高频法向接触力幅值随波深变化的斜率逐渐降低。此外,接触力相位相对于波磨几何存在滞后。第四章详细分析了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和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预测的高频法向接触力幅值随波磨波长、波深、速度和激励频率的变化,对比了两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发现,当波磨波长与滚动速度同步变化(即激励频率保持不变)时,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预测的高频法向接触力不变,而瞬态滚动接触模型的结果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以精度更高但计算成本过高的瞬态滚动接触模型结果为基准,修正了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中的法向接触模型(Hertz弹簧),提高其高频法向接触力预测精度。第五章中,对比了采用修正法向接触模型的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和瞬态滚动接触模型的预测结果,并就其法向接触力预测结果的差异开展了误差分析。发现,就本文所分析绝大多数工况而言,修正后的耦合动力学模型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在-15~10 kN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4.21%;但对于耦合动力学模型中轮轨接触共振频率(601 Hz)附近的振动,最大相对误差可达36%(绝对误差-14 kN)。最后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网络拓扑、接入技术、业务需求和设备移动性,信息的安全传输面临严峻挑战。当窃听者变成智能攻击者后,如何设计合理的策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各大电商平台上丰富多彩的物品,如何将物品高效的“匹配”给需要它的用户成为一个难题。解决上述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推荐系统,巨大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给了推荐系统工业价值。但是传统的推荐技术难以有效的解决数据稀疏性、冷启动、推荐实时性等问题,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推荐系统的工程实施也一直是领域内的研究难点与热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依
近年来,随着高铁、飞机、私家车的普及,客车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小;同时,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兴起,催生出一批新生的客车企业,导致客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延续发展趋势需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经济发展配套制度的法律规定,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法治保障乃
结构光测量技术用于地铁线路中的接触轨检测任务,具有很多的优势。从行业现状上看,传统的人工对接触轨进行接触式测量,由于检测效率低、工作量大,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地铁线路的维护工作要求,急需一种便携式的自动化检测工具提供支持。从技术优势上看,结构光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性、抗干扰性强、测量精度高等优势,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完全满足接触轨的检测要求。结构光测量技术主要有三角测量和双目测量这两种典型的技
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无创重建对临床疾病预防和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获取三维心肌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TMP)的分布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异位起搏等心脏疾病。然
在有限的频带资源中,随着卫星发射数量的增多,不同导航系统之间难免会产生干扰。二进制偏移载波(Binary Offset Carrier,BOC)及其衍生信号的提出,为避免频带拥挤提供了有效的
近年来,轧机的板带厚度自动控制技术日臻完善,以及在轧机上安装使用各类高精度测量仪器,特别是不断提高的计算机技术与轧机的结合,让板厚精度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许多现代化工业对板厚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板厚精度还有待提高。在轧机的板带厚度自动控制系统中,为避免测厚仪受到损坏,测厚仪的安装位置需要与轧机的辊缝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会使得测厚点与轧制点不是同一点而会使板带的出口厚度测量产生一定的滞
三维集成电路(3D IC,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将多块芯片在垂直方向上堆叠起来,通过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实现多层芯片之间的电气连接,将其封装成
随着我国南海岛礁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海洋结构物作业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将海洋结构物暴露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是极其危险的。因此有必要对作业中的海洋平台进行掩护设计。防波堤的存在能极大的改善海洋平台的运动、气隙等诸多水动力性能因素,从而提高海洋结构物作业的安全性。因此,本文基于ANSYS 18.0流体分析模块,对不同防波堤布置形式下海洋结构物的水动力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