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外围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架或钢框架所构成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外围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框筒或钢框筒所构成的筒中筒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同时具有混凝土结构和纯钢结构的优点,施工方便、造价偏低、抗侧刚度较大、变形能力较强。目前,国内外对这类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仍存在很大争议,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混合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根据实际的设计施工图,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核心筒连接形式的影响,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通过共节点的方式(刚接)和采用节点耦合的方式连接(铰接),建立了某超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精细有限元刚接模型和铰接模型。对该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并得到该结构的自振特性。在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的基础上,选用Elcentro波、Taft波,对该结构进行7度(0.1g)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时程分析,得到了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应力响应等,并比较了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以期开展该写字楼的抗震性能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和设计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的结构平面布置较合理,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在46-49层处,层间位移角较大,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在抗震设计时应予以重视;钢框架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墙连接节点处,钢梁局部应力较大,建议通过构造措施予以加强;结构在第3层处的核心筒墙体和外框架钢柱应力均较大,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应予以重视;在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与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同时作用下,钢框架的钢材均未进入屈服阶段,该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铰接模型的顶层最大水平位移、顶层最大加速度、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均大于刚接模型的相应最大值;在整体抗震性能方面,刚接模型要优于铰接模型;在地震作用和重力荷载代表值同时作用下,外框架钢梁与核心筒之间的连接为铰接(铰接模型)与为刚接(刚接模型)时相比,会导致内力在外框架和核心筒之间重分布,会减小混凝土核心筒的受力,增加钢柱的应力,并可减小外框架钢梁与核心筒连接节点处钢梁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