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大洋与边缘海中多环芳烃的传输过程及机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半挥发性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生物蓄积性和长距离迁移能力,被认为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一类。海洋被视为大多数POPs的重要储库和汇,上层海洋亦是POPs海-气交换、相态分配、颗粒输出等关键界面过程的发生场所。同时,海洋过程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维度上,对POPs的传输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影响了海洋POPs的源汇格局。本论文基于在开阔大洋、典型边缘海和海湾开展的观测研究,梳理了 PAHs的赋存特征与其中的传输过程,从物理泵、生物泵及微生物泵效应方面探究了海洋传输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在北半球开阔大洋海域,溶解态PAHs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北大西洋表层海水中的浓度呈依次降低的分布趋势,其在白令海、北冰洋以及挪威海的储量分别为10091、39988、5333 tons。PAHs经弗拉姆海峡、巴伦支海、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的通量分别为720±620、370±130、180±60 tons/year,经格陵兰海流出北冰洋的通量为930±710 tons/year,因此北冰洋的净流入通量为340±97 tons/year。根据210Po/210Pb不平衡估算得白令海陆架区PAHs的颗粒迁出通量为1883~3663 ng/m2/d,其在混合层的停留时间为64~112 d。白令海陆架、陆坡区以及白令海峡海域的强烈清除、迁出过程对太平洋入流中的PAHs起到一定“净化”作用。南大洋表层海水中溶解态PAHs的浓度与北半球接近,但其组分与变化幅度具有一定差异。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航线表层海水的PAHs空间分布显示,其在南大洋海域浓度普遍较低(2.4±1.4ng/L),并呈现明显锋面特征,这一分布趋势佐证了海洋锋面对其传输的影响,洋流传输过程中的“物理阻隔”作用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沿岸和部分赤道印度洋海域的PAHs主要来自石油产品泄露,东南亚海域和南大洋海域的部分PAHs来自燃烧过程。在边缘海,以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为例,溶解态PAHs呈现陆架区高于海盆区的空间分布趋势,陆架区PAHs受石油产品的影响较大、输入来源更为复杂。水柱中,PAHs呈现“表层富集、深层亏损并趋于稳定”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在陆架区更明显的亏损揭示了该海域较高的污染物清除效率。在海盆区,盐跃层产生的PAHs层化作用更为显著。估算得PAHs在反气旋式涡流中的垂直扩散通量39±12 ng/m2/d,相较于PAHs在海水中的储量,中尺度涡通过物理泵对其垂直传输贡献较小。边缘海与开阔大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影响了 PAHs的迁移与归宿。南海北部与西太平洋中PAHs的分布和组分差异揭示了黑潮入侵对PAHs生物降解作用的强化。黑潮入侵增加了水体的温度、溶解氧水平以及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在水柱中,3环PAHs受黑潮影响最显著的深度为表层,而4环PAHs受黑潮影响最显著的深度接近叶绿素极大值深度。该研究表明PAHs的洋流传输影响机制不仅包括稀释、迁移等物理过程,亦包括对其生物泵和微生物泵效应的影响。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海水中溶解态PAHs在不同水团中呈现出含量差异,在冬季水中的含量最高,夏季表层水和冰架水次之,在绕极深层水中含量最低。PAHs的储量约为180tons,其中海水是最大的储库介质,约占总量的83.5%。不同深度的PAH单体比值变化体现了该海域水柱中层化作用对PAHs垂向传输的影响。冰架水的PAHs含量显著高于同深度的陆架水、绕极深层水等水团,意味着陆架水对冰架的融化或可成为PAHs在南极“二次释放”的潜在过程。总结上述研究结果,海水中PAHs的传输过程受控于物理泵、生物泵和微生物泵的共同作用。海洋锋面和温盐跃层的发育分别对PAHs的侧向与垂向传输起到阻隔作用,而中尺度涡通过物理泵对PAHs的垂向扩散影响较小。在初级生产力相对较高的陆架区,生物泵驱动的垂向颗粒输出过程对PAHs起到一定的“净化”效应。水体交换过程除可带来PAHs的稀释效应,亦可影响低分子量PAHs的生物降解程度。
其他文献
迭代学习控制(ILC)是针对在有限运行时间区间进行重复操作任务的过程对象和系统所建立的控制方法。其运行模式是重置到初始值,执行操作任务,然后再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一次执行操作任务被称为一次迭代,其运行时间被称为迭代长度。当一次迭代完成,其所产生的信息可用来计算下一次迭代的控制输入。在迭代学习控制器设计中,控制输入更新的结构至关重要,它需要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进行合适的选择。对于批次过程,一个最简单和标准
学位
组织工程结合材料、细胞及信号分子用于组织/器官修复、改善或治疗疾病显示出具有巨大潜力。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能力,常被选择作为种子细胞。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还存在以下挑战,例如细胞在受损或病变区域的保留和功能化,细胞运送过程中对细胞的保护,细胞载体材料的限制等。水凝胶(Hydrogels)具有富含水的聚合物网络,模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
学位
L-苹果酸是一种重要的四碳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和航天等领域。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苹果酸具有底物来源广泛、产品成本低、产率及纯度高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L-苹果酸发酵菌株以曲霉为主,存在发酵周期长、过程调控困难及杂酸较多等问题,发酵法生产L-苹果酸仍未实现工业化。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代谢工程方法改造工业菌株生产L-苹果酸是解决发酵法生产L-苹果酸过程中现存问题的一
学位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轻链,主要功能为参与细胞相互识别和免疫应答,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正常代谢后由肾脏降解清除。对于丧失肾脏功能的肾衰竭病人,β2M不能被人体正常代谢排除,也无法通过常规透析的治疗手段有效清除,随着β2M在血管、组织、关节中长期积累,会进一步诱发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ialysis-related amyloidosis
学位
由于具有运输容量大、抵抗外界荷载能力强、可靠性高和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管道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及能源工业中的油、天然气及其它液体的输送当中。为了输送物质,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为承压状态,内压是管道设计和承载力评估中必须考虑的荷载。同时,处于复杂环境中的管道,由于外界环境的电化学特性以及输送物质的腐蚀性,使管道内外表面产生腐蚀缺陷。腐蚀后的管道由于壁厚减薄,其极限承载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如果腐蚀管道
学位
吸力桶型基础是一种上端封闭、底端开口的倒置桶形结构,以其施工简捷、造价低和可回收利用的优点被广泛应于海洋油气工程。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对风能的利用,吸力桶型基础也正逐渐被用作海上风电塔架的基础。吸力桶型基础能成功安装是基础提供水平承载力的前提。为此,本论文采用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黏土中吸力桶型基础沉贯吸力值范围和服役期间基础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基础沉贯过程中,准确预估基础
学位
丁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和理想的生物燃料,由产溶剂梭菌,主要是丙酮丁醇梭菌,通过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生产。丙酮丁醇梭菌代谢通常包括两个典型阶段:产酸期和产溶剂期。在产酸期,有机酸积累造成pH值降低,抑制细胞生长,细胞进行酸重吸收合成丁醇缓解酸胁迫,或者形成芽孢维持细胞生存。芽孢形成与丁醇代谢同时启动并最终抑制丁醇代谢,不利于丁醇生产。全局转录调控因子Spo0A磷酸化修饰后参与调控细胞生
学位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是连接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桥梁和客流输送的纽带。高速公路作为旅游出行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连接通道,其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交通流和旅游流及其变化,深刻地影响并不断重塑着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并对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公路流动性空间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带来了复杂的旅游议题。随着智能化公路收费站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产生了海量的公路交通流量数据,为解析交通流空间特征及
学位
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为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提供了新的设计思想。发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损伤程度进行合理地量化和有效地评估。而结构损伤模型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方法。建立合理的结构地震损伤模型,定量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是揭示结构地震损伤演化规律和探索结
学位
管内固相微萃取(In-tub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IT-SPME)高度集成了进样、富集和净化等功能,且易与色谱分离手段及多种检测仪器构成在线联用分析系统,因而成为受到青睐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技术。但目前IT-SPME尚存在着萃取容量较小、萃取效率不够高等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并拓展IT-SPME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利用多孔整体材料的优势和磁微流原理,从吸附剂和辅助萃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