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南师的“三法为一法”为治疗基础,选自拟参地消渴安汤。通过对其病例收集分组,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指标,采取科学方法统计分析,研究探讨参地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肝肾阴虚证)的临床效果,为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事实依据,期许更多消渴病患者受益。方法:拟观察病例60例,均选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吉林省中医院糖尿病住院部、本院国医堂南征教授工作室,收集符合肝肾阴虚证消渴病的患者,采用统计学SPSS随机对照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严格遵守“一则八法”的管控机制,控制饮食、运动,以降低外在不确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汤剂参地消渴安汤(成分:北沙参15g,生地20g,枸杞10g,当归10g,黄连10g,葛根10g,玉竹10g,丹参10g,川楝子5g,地骨皮10g,甘草5g)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四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FBG、PBG、HbAlc、TC、TG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经SPSS处理后,参地消渴安汤实践下的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积分,FBG、PBG、HbAlc、TC、TG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此疗程中参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纳呆、便溏症状,规律服药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参地消渴安汤是治疗消渴病(肝肾阴虚证)的有效方法,总体临床疗效比二甲双胍片更佳。而对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参地消渴安汤具有突出的优势。并且,对于其合并的血脂代谢异常也具有治疗效果,从而延缓了疾病的进程,改善其生活质量,发挥远期疗效的优点,值得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