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肝硬化TIPS(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患者相关临床并发症特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在2018年07月—2019年0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部行TIPS的肝硬化患者36例,收集患者术前常规检验指标ALB(Albumin,血浆白蛋白)、PLT(Platelet,血小板)、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腹部CT检查结果,术中检测指标PVP(Portal vein pressure,门静脉压力)和入院时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DNA,进行16SrRNA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采用多重假设检验LEfSe法分析组间菌群丰度差异和wilcox-Text检验法及t检验比较组间菌群多样性差异。采用R语言pheatmap方法及R软件中的lm函数估计回归参数和拟合回归模型的方法进行微生物与ALB、PLT、PT、APTT、PVP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TIPS患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肠道菌群占比不同,且二组之间的肠道菌群丰度存在差异(P<0.05),血栓组变化的肠道菌属种数量多于非血栓组肠道菌属种,但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肝硬化TIPS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较高的菌属与血栓形成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肝硬化并发症门脉高压症与肠道菌群也具有相关性,分别与纤毛菌科-纤毛菌属呈正相关(X=11442.5,P=0.007),与毛螺菌科-梭菌属(X=-136.8,P=0.005)、紫单胞菌科-狄氏副拟杆菌属(X=-87.6,P=0.01)、科杆菌科-埃格氏菌属(X=-6873.1,P=0.02)、瘤胃菌科-厌氧球菌属(X=-1502.9,P=0.04)呈负相关。肝硬化TIPS患者在不同门脉压力的条件下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肝硬化患者血浆白蛋白与肠道菌群同样具有相关性,其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梭杆菌科-梭菌属(X=110.3,P=0.02)、奈瑟氏菌科-奈瑟氏菌属(X=5573.8,P=0.03)呈正相关,与理研菌科-另枝菌属(X=-245.4,P=0.02)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TIPS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二组菌群占比不同,并且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菌群丰度存在差异。其中血栓组肠道菌群在菌群变化方向上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加为主,丰度较高的菌属菌种可能与肝硬化门脉血栓具有相关性。但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菌群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另外,肝硬化TIPS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较高的菌属与血栓形成各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肝硬化并发症门脉高压症与肠道菌群具有相关性,门脉高压症分别与纤毛菌科-纤毛菌属呈现正相关,与毛螺菌科-梭菌属、紫单胞菌科-狄氏副拟杆菌属、科杆菌科-埃格氏菌属、瘤胃菌科-厌氧杆菌属呈负相关。不同门脉压力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变化不显著。肠道菌群可能具有影响门脉压力大小,并参与门脉高压的形成。同样,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与肠道菌群也具有相关性,其中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梭杆菌科-梭菌属、奈瑟氏菌科-奈瑟氏菌属呈现正相关,与理研菌科-另枝菌属呈现负相关。肠道菌群可能参与肝硬化持续性低白蛋白血症的形成,影响肝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