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研究——以安徽省D镇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正式实施3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我国的人口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计划生育第一次正式作为政策提出来是在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明确提出:"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安徽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持相协调的步伐,也经过了三个时期:刚开始的宽松政策时期、随后的紧缩政策时期、最后宽严适度的政策时期。 本文从实证出发,以皖西南的一个山区小镇为个案,详细分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计划生育政策的实际运作以及政策的绩效。在D镇,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依靠的是一个强大的计生执行网络,这其中包括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等计划生育职能部门,也包括村级计生专干、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或个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个无形的网络,各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都被纳入到计划生育网络中来,成为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力量。随着计划生育体系的不断完善,Y县农村计划生育的执行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强制再到规范的过程。在7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政策,但主要依靠动员、榜样的力量,所以效果不是太好。1982年开始一直到90年代末期,是农村计划生育的强制执行时期,各种强制性的措施被运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当中。强制推行在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干群关系紧张、补锅匠现象等。自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国家整体上的政治改革,依法行政之风也逐渐吹向了农村,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执法行为也在逐渐走向规范。 30年连续的计划生育,给农村社会、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数量上说,30年时间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在笔者调查的D镇仅在2000年一年中就少生200人。农民的生育文化也在逐渐改变,在D镇,现在有近七成的年轻妇女不想多生孩子,早生孩子。改变的原因既有政府强制执行的压力,也有制度的惯性因素,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发展给农民们带来的新思维。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说明要想在农村推行某项政策,必须考虑到农村的实际,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政策会找到政策或制度生长的沃土,不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政策是会被历史淘汰的。而农村发展也得益于来自国家外部的推动和来自农村内部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合力。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活动的逐利性造成了社会部分领域失信现象泛滥,诚信问题已然成为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背离的重大问题,并波及大学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并不是对大
土地承担着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大量征收的现象,很多农
拆船市场是航运市场顺应人类对各类物资的充分利用与再循环的要求而自然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船舶市场。拆船工业在国际上被称之为“船舶再循环工业”,是资源环保型产业,也是循环
由企业并购带来的市场垄断问题一直为经济界、法学界所关注,自2008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进行规制的几个案例尤其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