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凭借处女作《追风筝的人》(2003)收获了众多赞誉。随后出版的《灿烂千阳》(2007)和《群山回唱》(2013)与《追风筝的人》一起构建了关于阿富汗多维生活图景的三部曲。《灿烂千阳》着眼于动荡的阿富汗,着重描写身穿布卡的女性悲惨的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亲情、信任和相互扶持”的动人故事。故事主人公玛利雅姆、莱拉虽年龄,生活背景不同,但是战争和男权压迫使得这看似两条平行线的她们交织在一起,筑起姐妹情谊、共赴伦理担当、谱写大爱旋律。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灿烂千阳》中蕴含的女性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维度进行深度解读。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和女性人物代表,玛利亚姆和莱拉经历了从相斥到相知共生的转变,彰显了女性伦理光辉。其次,伦理思想与伦理身份密不可分。在玛利亚姆与莱拉各自家庭中,存在着多种家庭伦理观。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拉希德对妻子们在外表、行动、言论、性行为上有绝对的控制权,受动物因子的驱使,家庭暴力成为他维护男权的唯一武器。而哈基姆在人性因子的指导下,赋予妻子更多的自由与权力。父母与子女的伦理观念是家庭伦理观的核心部分,玛利亚姆与父母和莱拉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两种典型代表。 同时,玛利亚姆与莱拉的悲剧与混乱的社会伦理密不可分。阿富汗社会原有的伦理秩序早已被长年战争摧毁,现代阿富汗陷入伦理秩序混乱中,突出表现为政治上的极端化和性别上的不平等。《灿烂千阳》在呈现阿富汗女性的独特经历的同时,也昭示了现代阿富汗社会伦理重建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