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克斯管传入中国无法考证其时间,大概在二十世纪初。相对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洋乐器,萨克斯管算是年轻的成员。这个既能在音色上将木管与铜管乐器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把弦乐器的扦情性和色彩性相溶贯通的独特乐器,在十九世纪受到众人们的追捧。在古典音乐中,处处可以见到萨克斯的身影。从起初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为萨克斯管创作的《圣歌》合奏曲到德彪西为萨克斯管和管弦乐队而创作的《狂欢曲》、伊贝尔创作的《室内小协奏曲》再到俄罗斯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管弦乐《图画展览会》等作品,将萨克斯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一步步推向了高峰。始创于1934年的《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是格拉祖诺夫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在复调大师塔捏耶夫的指导下,提高对位法的创作技法,充分表现了当时对帝皇统治的不满和作曲家生活的不幸,这也是格拉祖诺夫晚年的创作风格。音乐学者在关于格拉祖诺夫《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的分析上还较为薄弱,多数研究还仅停留在文本分析的层面,没有把具体的演奏体验和文本诠释想结合。本文主要围绕《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的创作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演奏经验,将理论的研究视角深入到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特点的音响之间进行讨论。笔者在实际的演奏中不断丰富和提炼理论成果,并将理论进一步用于指导演奏实践。这一过程极大的丰富了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提升了在演奏作品时的精神境界。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对萨克斯管的作品分析和演奏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